三是在兩岸經貿交流方面,堅持台灣經貿安全前提下穩步推動與大陸合作。蘇任“行政院長”期間就不認同陳水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認為大陸經濟實力在不遠的未來將超越美國,台灣面對大陸的“有些政策要靈活”,漸進式的推進與大陸是經貿往來,這一度被炒作為“蘇修路線”。但蘇一直強調台灣經濟發展一定要“深耕台灣、佈局全球”,避免台灣對大陸經濟過度依賴。
(三)主張“聯美制中”,拓展台國際活動空間
蘇貞昌的對外戰略思維是“聯美制中”,不受大陸局限,借機突破台“外交困境”,以謀求維持“台灣主權獨立”。為避免受制於大陸,蘇高度重視與美、日等關係,認為美國是“最有力、最關心台灣的朋友”,希望與美國建立全方位的互動關係與交流軌道,並且主張增進台日“實質合作,加強高層互訪”。蘇還認為,應借鑒新加坡等小國經驗“聯美制中”,擴大台在國際事務的參與度與能見度,以擴大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並凸顯台灣是“全球貿易體系的一分子,完成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目標”。
主要特點
蘇長期強調“台灣前途自決”,對涉及“一中原則”的政治議題極力排斥,顯示其政治立場相對強硬。但蘇同時認識到兩岸關係大交流勢所難免,因此未全盤否定與大陸經貿、人員等方面的交流互動,不支持“逢中必反”,其經濟政策相對“柔和”。在該思維影響下,蘇的兩岸政策兼具敵對性、投機性、模糊性和欺騙性特點。
(一)敵對性
蘇頑固的“台獨”立場導致其在兩岸政策本質上帶有明顯的敵對心理。一是對兩岸的政治交流抱持很高的警惕性,認為在政治方面“不能讓對手得分”,⑦不斷強調大陸的政治威脅,顯示其在兩岸關係方面仍有明顯的冷戰敵對思維。二是對兩岸經貿等實務交流也主張設置諸多限制條件。就連島內主流民意高度期待,並已給廣大民眾帶來巨大現實利益的ECFA,蘇也一直強調要加強程式監督,以“防止台灣經濟受挫”。三是對“民共交流”方面,蘇表面上稱支持黨公職人員赴大陸強化交流,但實際行動往往消極、抵制。對此,台《中央日報網路報》評論曾指出,蘇貞昌仍以“台灣要得分、不讓大陸得分的零和觀來看待兩岸關係,而不是合則兩利的想法,凸顯濃厚的敵對思維”。
(二)投機性
蘇貞昌兩岸政策具有明顯的功利導向和投機色彩,以追求現階段政治利益最大化為目標。2006年蘇任“行政院長”時,為迎合工商界的期待,樹立自身的權威,推行了與陳水扁“積極管理”做法互別苗頭的“蘇修路線”。但在2007年與謝長廷競爭民進黨2008年“大選”候選人時,為爭取陳水扁及“基本教義派”支持,又全面棄守“蘇修路線”。如今在面對島內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黨內要求調整僵硬兩岸政策的呼聲漸漲之際,蘇再次轉向鼓吹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趨利避害”,不但避談、少談“台獨”立場,還強調主張開放兩岸交流,推動“民共交流”。這些都充分暴露出其鮮明的投機性。
(三)模糊性
蘇的兩岸政策在表現方式上具有明顯的模糊性。其鮮少在重要場合明確表態其兩岸政策立場,即便談及也採取明顯的模糊手法,不主動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包括對“台獨”立場進行層層包裝,對推動兩岸交流互動亦僅表示不反對態度,而缺乏具體策略與路徑。如,蘇拋出“台灣共識”,多次表示與大陸的互動要“有變、有不變”、“有些策略要靈活,有些部分要守住原則”,卻從不清楚表述具體指涉內容。前“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也稱,蘇根本沒有正視兩岸關係罩門的戰略問題,而試圖以消極、模糊論述蒙混過關,實質卻凸顯蘇的兩岸論述缺少系統、具體的謀略。⑧
(四)欺騙性
蘇的兩岸政策具有明顯的欺騙性。一方面,蘇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意在給“基本教義派”吃下“定心丸”,以穩住民進黨主要支持群體。另一方面,蘇少談“台獨”,不時拋出一些“務實”言論,其實是想讓部分民眾誤以為自己與扁、游等“急獨”勢力有所區別。總之,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對淺藍、淺綠選民“兩邊通吃”。
未來觀察
由上觀之,蘇貞昌現有兩岸論述既未擺脫陳水扁的“台獨”立場,又未超越蔡英文的“務實”框架,加之未來兩年內蘇所處的政治環境,蘇的兩岸政策短期內難以進行大幅調整。若當選民進黨主席,該策略雖無法助民進黨擺脫兩岸政策困境,但卻有可能一定程度對國民黨兩岸政策產生牽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亦有不少潛在危害。
(一)未來兩年難以開創性調整兩岸政策,民進黨路線轉型困難重重
蘇貞昌任民進黨主席,將成為影響民進黨路線轉型的重要力量。蘇為同時爭取“台獨基本教義派”和中間選民支持,對推動兩岸交流可能採取相對務實、溫和的態度,但在政治立場方面仍將重申“台灣前途決議文”,恐難有實質、新穎的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