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抗戰勝利對兩岸的歷史告誡及啟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6 16:32:43


 
  抗戰期間,中國約4.5億人口,絕大部分直接或間接地捲入戰爭。日本侵略者軍事實力遠超中國,但共產黨領導開闢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相互依存,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並將其成功拖入持久作戰的泥沼當中。針對國民黨故意製造摩擦,共產黨堅持“抗日高於一切”方針和有理有利有節原則,使國共關係即便出現皖南事變的重大危機也沒有破裂,維護了國共合作抗戰到底的大局。無論前方後方各個階層的民眾紛紛投身到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當日軍企圖摧毀中國的沿海沿江經濟命脈時,民生公司的創辦者盧作孚集中所有船員船隻,冒著敵人的炮火,從宜昌逆長江而上,將一座座工廠、150餘萬人員轉運至大後方,完成了敦克爾克式的大撤退。當日軍封鎖了中國沿海地區時,雲南邊陲十多個民族的百姓組成了20萬勞工隊伍,用最簡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嶺間修築了滇緬公路,成為戰時獲取國際物資支援的生命通道。為了支援祖國抗戰,海外華僑廣泛開展募捐活動,籌集抗戰急需物資,大規模認購救國公債,組織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在華北等敵佔區,人民群眾配合八路軍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河北阜平總人口不足9萬人,就有2萬餘人參軍參戰,5000餘人犧牲。中國反法西斯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牽制和抗擊的日軍兵力最多,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的10年獨立苦撐戰局,及至獲得最後勝利,其最深厚的偉力就在於民族空前團結,敢於戰鬥,形成了全民族共禦外敵的銅牆鐵壁。

  在民族空前覺醒的時代潮流下,抗日成為區分是否愛國的根本標準。但令人痛心的是,在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日本之間這個決死的戰爭中,出現了數量驚人的漢奸。其中緣由既在於日本侵略者重視和善於在精神上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更在於這些人將自身利益置於民族大義之上,抱持悲觀主義,喪失勝利信心,害怕戰爭對他們身家性命造成損害。自東北淪陷始,日本侵略者先後扶持成立了“滿洲國”、“華北臨時政府”、“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一連串偽政府組織,漢奸一時甚囂塵上。特別是1938年12月,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投敵後,對全國抗戰局勢和全民族抗戰信心造成嚴重影響,投靠汪偽的國民黨軍前後多達50萬人。漢奸不僅直接配合日軍鎮壓抗日鬥爭,掠奪中國財富,還廣泛開展奴化教育,宣揚投降主義。據清華大學教授何兆武回憶,1937年日軍攻陷南京之後,日偽即下令要全北平市學生參加慶祝遊行,當時全班學生無不流淚。在日偽聯手14年的殖民宣傳和奴化教育下,東北地區的許多年輕人只知自己是“滿洲人”,而不知自己是中國人。這與近20年“台獨”勢力對台灣青年人的“去中國化”和“媚日”教育何其相似。

  歷經70年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曙光在前,實現這一偉業同樣需要動員彙聚全民族力量。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息息相關,兩岸同胞相互扶持非常重要,當前的關鍵是在反對“台獨”和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增進認同和互信。認同與互信越深,兩岸團結奮鬥的基礎就越堅實,共同發展的道路就越開闊,兩岸同胞的福祉和前途就越有保障。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和鑄魂史

  中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度,然近代以來,國家內憂外患,民眾精神壓抑,麻木不仁,多奴性而少血性。日本國策學者內藤湖南寫的《支那論》侮辱中國人“似蚯蚓這種低級動物,把一段身子給切斷了,其他部分沒有感覺,仍能繼續活著”,魯迅對於國人的劣根性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中國從來不缺具有強烈憂患和歷史擔當的先進人士,哪怕是少數中的少數。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振興的過程中,一大批仁人志士廣泛吸納中外先進思想文化,以“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的強烈擔當、“我以血我薦軒轅”的奉獻精神,在黑暗中點亮著指引民族覺醒的思想火炬,支撐著民族不致倒斃的脊樑。

  著名作家、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說:“絕境往往成為砥礪偉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面對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中國人民沉寂已久的民族血性被激發出來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千千萬萬同胞用血肉鑄成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尊嚴的長城。在正面戰場,廣大國民黨愛國官兵與日軍拼死搏殺,總共進行大規模會戰22場,傷亡320餘萬人,旅以上將領犧牲近200人。在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英勇進行大小戰鬥12.5萬餘次,傷亡61餘萬,旅以上幹部犧牲至少270人。東北抗日聯軍14年艱苦鬥爭牽制了數十萬日本正規軍,到1940年底轉移到蘇聯境內整訓時,總數由鼎盛時期3萬餘人降至不足2000人。

  抗日戰爭中湧現出的英烈和英雄群體之多,在中華民族抵禦外敵史中所未見。他們中既有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左權、楊靖宇、趙尚志等高級將領,也有狼牙山五壯士、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基層官兵,還有趙一曼、冷云、白文冠等巾幗英雄。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環形的抗日英烈名錄牆,近2000位抗戰烈士英名在列,大片的留白寓意著更多的無名英雄。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凝聚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

  台灣也不乏真的猛士。霧峰林家後裔林正亨參加遠征軍赴緬與日作戰,前後身負16處重傷;李友邦組織台灣義勇隊赴大陸參戰,號召台胞為“保衛祖國、收復台灣”而奮鬥;李子秀等台灣留日學生,想方設法回到祖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值得提及的是,1944年10月,台北帝國大學學生蔡忠恕等200餘名學生籌畫起義,準備迎接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但不幸消息洩露,被捕入獄,受盡酷刑折磨慘死。今有台灣學子為“反課綱”燒炭而死,似有前人之風,奈何無民族大義依託,反為“台獨”分裂勢力所利用,可惜可憐而不得其所。

  抗戰點燃的血性和豪氣傳承了民族的血脈,振奮了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民族的品格。在無數英烈軀體倒下的地方,中華民族站起來了。這種抗戰精神不僅幫助中國人走出了甲午戰爭失敗的陰影,而且為民族復興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支撐點。在其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保家衛國,前方戰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後方人民萬眾一心,積極支援前線,熱情建設家園,硬是將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深藏身與名,十年磨一劍,完全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在較短的時間研製成功“兩彈一星”,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反腐敗,改作風,深化改革,運籌國際關係,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抗戰硝煙雖已散去,但偉大的抗戰精神,是大到民族復興偉業、小到個人安身立命寶貴的精神財富。紀念抗戰勝利,兩岸同胞一定要銘記和尊重那些為中華民族犧牲奉獻的英烈們,堅決反對和抵制那些藐視歷史、醜化英雄、罔顧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和民族敗類的言行。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缺乏血性的人性就可能滑入奴性。鍛造民族精神品格要從緬懷歷史、自強自立做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10月號,總第21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