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重塑台灣青年的兩岸心
http://www.CRNTT.com   2024-11-11 11:03:06


 
  (三)兩岸政經發展明顯失衡是台青“恐中論”的重要島外因素

  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無法與大陸建立正常的溝通聯繫機制,使得兩岸政治互通處於停擺。同時,大陸大國地位確立,在國際上一個中國原則穩固,極大地壓縮“台獨”的發展空間。民進黨當局深感焦慮,想方設法挑釁兩岸關係,“倚外謀獨”“以武謀獨”,干擾、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而這一切經綠媒歪曲事實、造謠惑衆,不明事實真相的台灣青年受其“獨害”,久而久之,“恐中”情緒無端外洩,時時蔓延。

  2010年兩岸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台灣方面獲益巨大。每年順差均在700億美元至800億美元。當年在野的民進黨在蔡英文帶領下,在島內大造輿論,把ECFA抨擊為“賣台協定”。這一罵竟在台灣足足罵了13年。事實恰恰相反,這項協議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它既可以使得台灣企業在進入大陸市場時享受優惠待遇,又為台灣帶來更多的投資與貿易機會。台灣每年有42%貨物賣到大陸。但ECFA早收清單中,台灣對大陸衹開放了267項貨品,卻禁止大陸2509項產品入台。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涉嫌違反世界貿易組織關於“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自2024年1月1日起,大陸對原產於台灣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議稅率。賴清德5.20就職講話大肆宣揚“台獨”分裂,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已經徹底摧毀了ECFA實施的政治基礎。大陸方面不得不決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傳統產業的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議稅率。但即便如此,至今大陸對台免稅、減稅的貨品仍高達393項,遠超過台灣對大陸的稅務減免規模。大陸企業希望能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台灣,但每一次申請都被台灣當局否決。大陸針對兩岸經貿非正常的現狀,合理合規進行反制,卻被民進黨當局說成是“以經迫統”,而綠媒不遺餘力地歪曲事實,卻使不明真相的台青一代受其迷惑,徒生無法自圓其說的“恐中”情緒。

  二、重塑台青兩岸心的若干思考

  由上述一系列深入研究發現,要做到重塑台青兩岸心的關鍵在於真正瞭解當下島內台青在想些什麼,要做些什麼。唯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而要做到“真正瞭解”,依目前兩岸現狀,唯有加強兩岸青年的入腦入心的雙向交流。

  一講到兩岸青年的雙向交流,必然會引發兩岸青年互相交流究竟有沒有用的爭論。因為兩岸社會對此有不同解讀。而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在島內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直斥“交流無用論”是偽命題。台灣青年對兩岸交流的認可給了“台獨”分子當頭一棒。據筆者觀察,島內不同的陣營對於兩岸交流向來有不同答案。“台獨”陣營視青年交流為洪水猛獸。民進黨側翼給兩岸交流大潑冷水,認為兩岸交流解決不了年輕人缺錢的困境,解決不了島內台青的歷史觀,改變不了選舉結果,也無法“同化”台青與陸青一樣具有相同民族情感。但綠營如此辯解,恰恰證明了“交流有用論”。事實是通過30多年的交流,台青認識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志氣的大陸青年,逐步知道對方如何生活,有什麼想法與感受,為何會有積極向上的人生選擇等等,這些恰恰是大陸大家風範的根本,是陸青為社會貢獻的動機所在。正因為有這些正能量的積極因素不斷影響台青,在台青群體中展現出了“儘管兩岸政體不同、教育不同,但卻有意願誠意交流”的樣貌。台青對大陸的情感,就算是後天建立的,就算是因為“要來大陸尋找機遇”這種“務實”需求而建立的,兩岸年輕人同樣能在生活中建立起非常穩固的情誼。由此台灣綠營能說兩岸青年“交流無用論”嗎?而雙方情感的產生,乃至穩固,最令“台獨”陣營害怕,那是雖一時無大體量,卻是威力無窮的促發兩岸趨合的“精神原子彈”。

  掐指算來建立在“交流有用論”基礎上的兩岸青年交流已有30多年的時間。面對兩岸現今僵持對立的狀態,為重塑台灣青年的兩岸心,筆者強烈認為,青年交流模式必須再進化、再提升,建立符合台灣世代所需的全新交流模式刻不容緩。

  (一)兩岸青年交流,重在培育兩岸青年“新型共有認知”,產生相互理解和信任。這種“新型共有認知”,不僅是基於兩岸青年通過彼此相互依存或共同命運等理性考慮而建構的,更多是通過台灣青年與大陸青年的文化交往和文化理解,逐漸使兩岸青年產生新的集體記憶,促進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兩岸青年通力合作把中華文化置身於中華民族大範圍中,共同面對和解決共同碰到的問題。大陸需瞭解,交流的擴大,不一定立時帶來認同的改變,應從長遠角度加以審視,避免僅追求短期效益。

  (二)兩岸青年交流可建立“共同網絡議題”,形成令兩岸青年可以接受、足以興奮的戰略規劃。大陸有關部門、行業、單位應在中央部署下,大力協調配合,通過兩岸青年不同管道和角度,發揮各自優勢,有計劃有目標地聚集相關資源,支持兩岸青年從事兩岸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度交融與實踐,特別是要依托相關高校進行教育資源整合,組成以青年為主的兩岸研究團隊和工作團隊,參與當地建設,尤其是兩岸鄉村振興。

  (三)目前台灣青年與大陸青年的交流,主要在大陸區域。為進一步拓展陸台青年交流的內涵,改變以往以夏令營、冬令營、參訪為主的傳統的交流模式。將大陸按其特色進行有效劃分。如上海、深圳等區域以改革開放、建立中國式現代化,以及具有法律框架的全過程的民主為主要內涵。交流片區既有硬實力,更具軟實力,使來此交流的台灣青年親眼目睹,親自感受,不虛此行。福建省則應專注面對台灣基層、本土青年族群,讓台灣同胞在福建真實親感閩地的宗親血脈、宗教信仰、飲食起居等。為此“初探大陸族”才有了最溫馨、無門坎的選擇。而瞭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則重在兩岸四地合作交流對陸台融合發展的啓迪,以及推動未來願景的展望,乃至預測個人前景的務實實現。

  (四)緊貼當今與未來的多元化的兩岸青年論壇,足令有抱負有發展眼光的台灣青年所期盼。青年論壇除了在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中舉辦外,還可根據情勢發展的需要隨機舉行。所探討的主題不涉政治領域,可以擴大為島內青年最感興趣的科創青創、藝術文化、動漫游戲、民俗探究、有機綠農、低碳排碳等時尚、專業的新穎話題。兩岸青年各取所得,各補所短,互相啓發,交流合作,有望越辦越好。

  (五)兩岸的科技、文化與個人的日常生活無縫接軌,有機融合,應放在島內青年廣泛興趣的首位。台灣網紅鍾明軒的大陸行就說明了這一點。如今互聯網時代各種真假信息甚多。為辨別真假,台灣青年較有興趣、意願參與、發表、融入多元化的有關青年的話題。這對於增進台灣青年對大陸的真實情況的瞭解十分有力、十分必要。

  (六)大陸如能給予兩岸青年,尤其是台灣青年更多的平台、更多的資源,傾心聆聽島內青年的關切、煩惱、痛點,有針對性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上述的難處,對於重塑台灣青年的兩岸心是極為關鍵、極其重要的。由此建立起動態響應機制,讓台灣青年的所需所求,及時為大陸主管部門所瞭解,從而形成有針對性、良性的互動,使台青產生兩岸一家親的真實感受。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9月號,總第321期,P28-31)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