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同音相聞,毛澤東與彭德懷首次握手井岡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2 11:15:50  


  在中國近代史上,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湖南曾出現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然而,他們當中關系最為特殊、命運最為相關、性格最具特色的兩個,當數毛澤東和彭德懷。毛澤東與彭德懷不僅因為他們共同戰鬥、 
生活了整整三十年,在許多重大的歷史關頭,并肩戰鬥,相互配合,而且還因為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不同尋常”的信,導致了他們在政治舞台上的分手。 

  在湖南省湘潭縣的西部聳立著一座山峰,山峰分出兩個山頭:北邊的是韶峰,它挺拔險峻;南面的山峰是烏石峰,它巍然獨立。在這兩座山頭的下面有兩個山村:一個是韶山衝;一個是烏石寨。在這兩個山村裡養育了兩個震驚世界的人物:一個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一個是著名的軍事家彭德懷。 

  正是因為他們,使得韶山和烏石寨為世人所知曉、所敬仰。無論從哪個角度,可以說毛澤東與彭德懷都是真正的同鄉。 

  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出生地湘潭,地處湖南中部偏東,域內山清水秀,農林并舉,美麗富饒。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為楚文化的發祥地。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韶山衝南岸上屋場,字咏芝,後改為潤之。 

  由於毛澤東家境比較富裕,所以少年毛澤東主要的是走求學之路。他不僅喜歡讀經書,更喜歡讀古代的傳奇小說,特別是喜歡讀反映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和鬥爭的故事,他曾讀過《精忠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隋唐演義》等,對於其中許多故事都能“背得下來”。這些書對於後來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戰爭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就《水滸傳》而論,其中就有不少例子被毛澤東在文章中所引用。例如:《水滸傳》中林衝打敗洪教頭的故事,他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所引用,借以論述“戰略退卻”的思想。在《矛盾論》中,他在論述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時候,也引用了《水滸傳》中宋江三打祝家莊的故事。當然,《水滸傳》中的故事,對於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而言,其影響主要還是在思想方面,如“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等等。另外像《左傳》,毛澤東對於其中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軍旅大事的描寫,特別關注。在其著名的軍事論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就曾引述了《左傳》中的曹劌論戰的故事,來論證“敵疲我打”這一戰略原則。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也曾以晉楚城濮之戰,來論述主觀指導對於戰爭的影響,又以宋襄公不肯“半渡而擊”,結果被楚軍打敗的事例,闡述了出其不意、戰而勝之的思想。據有關資料統計,在4卷《毛澤東選集》中,毛澤東所引述的成語典故和史實,屬於《左傳》的就有約40條,由此可見,毛澤東那時對《左傳》一書所讀之精。 

  在毛澤東5歲的時候,即1898年,彭得華(彭德懷是後來所改的名字)出生於烏石峰下的彭家圍子。按族譜所排,彭德懷取名清宗,字懷歸,號得華。 

  少年的彭德懷與毛澤東不同,彭德懷的家境遠遠不如毛澤東家,十分貧寒。如果說少年的毛澤東主要走的是求學之路,那麼彭德懷主要則為生存而拼搏。當彭德懷6歲的時候,母親送他到山杉裡姨父的私塾去讀書。為酬謝姨夫,他常砍些柴送去。在這裡,他斷斷續續地讀了兩年書,讀了《三字經》《百家姓》《莊農雜字》《幼學故事瓊林》和四書中的3部:《中庸》《論語》和《孟子》。在他8歲的時候,由於家庭的生活重擔過早地壓在肩上,使他不得不輟學。但沉重的生活負擔,并未熄滅他求知的欲望。晚上,彭德懷溫習讀過的舊書,還看到了從村裡借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和《包公案》等幾部小說。書中清官、忠臣深深地打動了他童稚的心。彭德懷與毛澤東雖然家境不同,但他們的性格倒是十分相像的,他們都有強烈的反抗意識,都有為人間的不平而鬥爭的性格。 

  彭德懷8歲的時候,母親死了,父親也患病躺在床上,伯祖父80開外,祖母年過70歲,三個弟弟無人照管,只有半歲的四弟在母親死後不到一個月便餓死了。生活的擔子從此便壓在他瘦小的肩上。這樣悲冷的生活,在彭德懷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很深的印痕,也極大地刺激了他,并給了他終生難忘的影響。 

  彭德懷10歲時,一切生計全斷。正月初一,富人家喜炮連天,可他家卻無一粒米下鍋,無奈彭德懷只好領著二弟去當叫花子,沿門乞討。走到一個地主家門時,地主高興地問他們:“你們是招財童子嗎?”彭德懷答:“不是,我們是來討米的。”地主一聽,臉刷地一下沉了下來,二弟連忙說:“是的,我們是招財童子,恭喜老爺發財。”地主一聽又笑了,立即給了他二弟一碗米飯。到了黃昏,彭德懷快要餓昏了,卻沒有討到兩升米。二弟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招財童子,他回答:“我不想說好聽的讓他們高興。” 

  後來,祖母又要彭德懷去討飯,彭德懷說什麼也不願意去了,說:“我不去,討飯受人欺侮。”彭德懷再也不拿打狗棍,寧肯去砍柴。這就是彭德懷發自幼小心靈的對地主階級的憎恨和對受壓迫、受欺侮生活的反抗。也許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在彭德懷的性格中,倔強和執拗便埋下了種子,開始發芽并日益生長起來。
 
  彭德懷的伯祖父,年輕時曾參加過太平軍,他常給彭德懷講述,太平軍殺富濟貧、有衣同穿、有飯同吃的故事。家庭的困難、社會的不公,在彭德懷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反抗舊社會的種子。毛澤東的性格與彭德懷性格極為相似。毛澤東從小就不是一個俯首帖耳、百依百順的孩子。他倔強、勇敢和“離經叛道”。他不僅敢於反抗父親的守舊、苛刻、自私,還敢於反抗封建的族權勢力。1936年,毛澤東曾經與斯諾說:“我們家分成了兩個‘黨派’。一個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甚至包括雇工。但反對派組成的‘聯合陣綫’內部也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不直接進攻的政策。她批評任何明顯的情緒表露和對執政黨的公開反抗,她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傳統。”〔美〕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93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