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停戰談判歷時兩年零十幾天,其間兩易會場,5次中斷,開了58次雙方代表團大會,最艱難的一次談判雙方竟然僵持了132分鐘。
那是1951年的12月28日1時,關於機場和交換戰俘的談判進行到了最困難的階段,雙方都不肯做出任何退讓。我方代表來到帳篷內,急衝衝地說出三個字“怎麼辦”,李克農拿出事先寫好的紙條,上面同樣是三個字——“坐下去”。毛主席早就估計到朝鮮談判的戰略形勢,給予了李克農明確的信息:“不要怕拖,不性急,敵無所施其技。”
在板門店,李克農殫精竭慮,帶病堅持工作。隨著冬季的來臨,他哮喘越發嚴重,經常大口大口地喘氣。一次正在開會,他突然頭一歪,昏迷過去了,幸虧在場的人搶救及時,才蘇醒過來。每天晚上,李克農都坐在朝鮮式的土炕上研究材料。由於視力微弱,他的雙眼幾乎要貼在炕桌上。由於長時間伏案,胸口擠壓得難受,每隔一會,他就走出去,站在寒冷的夜空下,呼吸幾口新鮮空氣。
毛澤東、周恩來得知了他的身體狀況,希望他能回國休息、治療。李克農卻拒絕了:“臨陣不換將!”
李克農在板門店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很注意安撫大家的情緒,經常囑咐代表們不要失去冷靜,不要“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不能年輕氣盛,經不起人家的挑釁而衝動。他觀察到對方一名談判代表雖臉上常帶著笑意,但言語中卻始終方寸不亂、寸土必爭。李克農就號召大家學習對方長處,為己所用。
1953年7月27日,談判終於結束,李克農長舒一口氣。
搞情報主要靠交朋友
李克農一生用過很多的別名,就像他的身份和經歷一樣豐富——擇田、陝公、種禾、震中、曼梓、稼軒、天痴。李克農的父親李道銘,幼年過繼給挑扁擔的本姓人家,由巢縣搬到蕪湖。李道銘有三子,李克農排行老大,本應排為“澤”字輩,扁擔爺爺改為“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