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列日涅夫 |
1982年11月10日,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中國派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黃華作為“特使”參加其葬禮。在中蘇間人員往來斷絕了十七八年的情況下,這個“大舉動”在國際上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稱為“鄧小平對蘇共新領導發動的一次‘葬禮外交’”。
對“絕唱”的回應
新中國一成立,出於對國際形勢和國內需要的考量,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對外政策。蘇聯也因內政外交上的需要,給了中國多方面的支援和援助。中蘇兩黨、兩國經歷了一個將近10年的友好合作時期。但是,1958年接連發生的“長波電台”、“聯合艦隊”、“炮打金門”等事件,使得中蘇兩黨之間出現了裂痕。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中蘇關係開始惡化。到了1969年春夏,在中蘇邊界珍寶島等地區發生了大規模武裝衝突,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從1965年到1982年,在10多年時間內,中蘇之間人員的來往全部中斷,雙邊的業務交往只限於一丁點兒貿易和每週各自開一班飛機和一趟列車,兩國關係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對此,有人評稱:“在中蘇關係的‘黑隧道’里,既見不到光點,也看不到盡頭。”
中蘇之間這種嚴重的對立與對抗,在相當大程度上損害了雙方各自的根本利益。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反常局面,使兩國關係重新回到睦鄰友好合作的軌道上來,這是中蘇人民的迫切願望,也是兩個偉大鄰國關係發展之必然。值得慶倖的是,鄧小平復出後,推行強國富民、緩和世界局勢、與各國友好合作的政策。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致力於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些重大決策為我國調整對外戰略,包括緩和對蘇關係提供了扎紮實實的依據。與此同時,蘇聯方面也開始調整對外戰略,逐步緩和對華關係。
當時在位的蘇聯最高領導人是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他接替赫魯曉夫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在他任期的前半段,中蘇關係的惡化達到了嚴重的地步。不過,勃列日涅夫在執政晚期,意識到了扭轉中蘇關係惡化局面的重要性,於1982年,即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幾次發出了改善關係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