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由於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關心和干預,故宮終於沒有落到曲阜孔廟那樣的結局。也由於這些領導人的關心和干預,故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有的地方還進行了一些局部修繕,如1972年,中央撥出巨款,解決了故宮熱力供應問題;當年,完成了前三殿、後三宮等重點區域殿宇的油飾工程;1974年4月,國務院又批准了《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計劃》。在“文化大革命”這場文化的浩劫中,由於採取了特殊的手段,故宮及其收藏得以保護。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人們思想的前進和眼界的開闊,故宮的保護和利用為各方面領導和人士所關注,各項措施更是逐年更新。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史料的核實,那麼故宮近一個世紀的保護和變化情況是十分清楚的。對於有人重提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存廢”的問題,除了促使我們重新檢理資料外,也引出我們的一些思考。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在保護故宮、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富有遠見的工作。歷史告訴我們,儘管在保護故宮的過程中,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設想、意見和方案,但由於黨在改造故宮這一重大問題上,經過審慎的考慮,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最終使故宮完整地留存給子孫後代。在故宮的改造利用過程中,雖然極左思想和歷史虛無主義曾有所體現,但正確的認知和行動最終還是占據了主導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國對故宮的改造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從北京建城起,它的規劃就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紫禁城不是一個能便利四面八方交通往來的樞紐,而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設與社會變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這種規劃是從維護帝王權威出發的。北京從邁向近代社會以來,尤其是新中國定都北京以後,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就與這種規劃有關。新中國成立後對故宮的很多改造設想,便是從城市規劃和便利交通、從方便市民休息娛樂的角度出發的,包括拆除故宮外一些嚴重影響交通的牌樓等。但在整個改造過程中,黨對故宮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保護利用始終慎之又慎。北京解放後近60年的實踐,已經證明我們在故宮保護問題上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的。這是黨、政府、專家學者和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來源:人民網 作者:謝蔭明,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瞿宛林,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