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國民黨高薪籠絡知識分子的政策為何失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1 09:48:49  


 
  許紀霖:另外一個背景性因素是到1940年代,知識精英在利益上日益與政府體制疏離,無法通過其工作獲得與其身份相符合的、有尊嚴的報酬和收入。北洋政府忙於內鬥,對知識分子是不太重視的,常常有欠薪。國民黨在1927年建立國民政府以後,非常注重拉攏知識分子,尤其是留學回來的大知識分子。1927年到1937年,既是近代中國經濟的黃金年代,也是知識分子的黃金年代。只要你不與政府作對,凡是在體制裡謀到一份工作,特別在國立大學,收入是非常不錯的。國立大學的教授每月有三四百大洋,過的是非常奢華的生活。你想,駱駝祥子一個月七塊大洋,也可以在北平溫飽了。在四十年代之前,知識精英分享了政權的好處,體制內部的知識精英大都對國民政府有認同感。雖然有些知識分子有批評和反抗,但大部分知識分子並不關心政治,有利益上的考量。但建立在利益上的統治正當性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利益鏈發生問題,政府的正當性就發生危機。果然,1940年以後的戰時中國,開始出現急劇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傷害最大的對象,就是這些拿國家薪水的公務人員。國民黨的黨政人員還可以搜刮,知識精英沒有什麼好搜刮的,實際生活水準直線下降。一旦精英淪為貧民,對政府的態度就急轉直下。假如政府與民同甘苦、共患難,知識分子還可以接受,問題是國民黨政府太腐敗了,貧富差距嚴重拉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令人寒心。費正清後來在回憶錄裡談到,1943年是一個轉折點,蔣委員長失去了精英的認同。這一說法,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的確反映了自由知識分子的心理。因為當時費正清在昆明,每天與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混在一起,對人心的轉向有敏銳的觀察。

  以聞一多為例,三十年代在北平的時候,一個人的收入可以養家裡大大小小的人口,還可以雇幾個保姆;1940年以後,物價飛漲,入不敷出,只能去中學兼課、刻圖章補貼家用了。後來,他會拍案而起,除了政治上的義憤,切身的生活感受是更大的催化劑。知識分子的貧困化在四十年代是相當普遍的現象。1946 年胡適從駐美大使任上回來做北大校長,他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十年學術計劃。結果在教授會上他的方案無人理睬。教授們紛紛向校長訴苦:我們現在生活都有問題,十年以後是否還活著都是個問題,還談什麼學術!胡適聽了目瞪口呆,大失所望。1940年代後期,校園已不再成為校園,到處是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標語。學生們三天兩頭上街抗議遊行,教授們也民不聊生,要靠美國的救援面粉來維持生命,那是多大的心靈傷害!朱自清情願餓死,也不領美國的面粉。說實話,他不是對美國有多大的不滿,而是對政府不滿。朱先生如此持重之人,竟然也在清華園裡與學生們扭秧歌。國民政府從1927年開始的籠絡知識分子的高薪政策,到那個時候完全失敗。

  當知識分子失去了對國民黨政府的認同感,在清議、輿論上會有很多批評吧?

  許紀霖:國民黨輿論主導權的喪失,是其失去民心的另一個表現。國民黨在1924年以後改組,學習蘇俄的經驗,面目煥然一新,那個時候它是一個革命黨,主要依靠意識形態。國民大革命興起以後,很多北方知識分子孔雀東南飛,開始認同國民黨。為什麼認同?因為國民黨代表了“五四”以後的新氣象。1927 年以後,國民黨面臨著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國民黨是非常曖昧的,它延續了革命黨的方式,不是靠法治,不是靠建立一套在憲法和法律基礎上的公共文化來獲得認同。國民黨還是靠三民主義教育,強行在學校設立訓導處,推行三民主義黨義教育。自由派知識分子、學生非常不滿,完全是應付性的。雖然它在主流教育體制有不可動搖的位置,但沒人相信它。公共輿論的主導權,一直不在國民黨那裡。“五四”啟蒙的核心觀念,如民主、自由、科學,與作為國民黨的主流意識形態一直有衝突。聞一多之所以後來拍案而起,最早是他一度很崇拜的領袖寫了一本《中國之命運》,他看了以後,嚇了一跳,這不是反“五四” 嗎?於是聞一多這些從“五四”走來的自由知識分子無法忍受,走上了對抗國民黨的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