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知識分子都會遇到一個跟誰走的問題吧?
許紀霖:在1948年底到1949年,從北到南,知識分子當中議論最多的話題就是:走還是留?不少知識分子內心有掙扎。跟著一個在小島偏安的政權,能維持多久?中國晚清以後政治變動太頻繁了,知識分子看得也多了,不就是一次新的朝代更迭嗎?許多人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認為朝代更迭可以接受,畢竟是漢人自己的政權,社會與文化總不會變吧。馮友蘭與國民黨關係比較深,當時作了最壞的打算,留下來,即便政治自由沒有了,學術自由總是有的,可以作一個單純的教書匠。但他沒有想到的是,1949年以後,新中國發生的不是傳統的改朝換代,而是翻天覆地的社會大革命。
去留問題的選擇,大多不盡然是政治的選擇,還有文化的認同。北大清華的教授們即使接他們的專機飛到了北平,還是不走。不是對新政權有多少認識,實在是國民黨讓他們看傷心了,不願為它而陪葬。國民黨太爛了,新政權縱然有百般缺點,也總比國民黨好吧?另一方面,許多人對家國有依戀感,依戀母校,依戀城市,依戀早已與生命融為一體的土地、風情和文化。去留的選擇,對大部分知識分子來說,是一個文化的認同。
就這樣,中國知識分子,與國民黨的那段從蜜月到疏離最後到決裂的歷史,就這樣翻過去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與新中國一起走進了1949年。(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