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亞.庫茲涅佐夫(1905—1950年),1937年起任列寧格勒州委、市委第二書記,衛國戰爭期間是波羅的海艦隊、北方和列寧格勒戰線軍事委員會委員。1945—1946年任列寧格勒州委、市委第一書記。1946—1949年任聯共(布)中央組織局委員、中央書記、幹部管理部部長。
尼.阿.沃茲涅先斯基(1903—1950年),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1937年任列寧格勒市計委主席、列寧格勒蘇維埃執委會副主席。1937 —1949年先後任蘇聯國家計委副主席、主席,與此同時,1939—1946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和第一副主席。1946—1949年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他是蘇聯科學院院士。
對這兩個出身列寧格勒的幹部,斯大林最後並不放心,1949—1950年製造了一個“列寧格勒案件”,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兩人殺了。從此以後,斯大林再也不談什麼接班人問題,而是一心要除去身邊讓他不放心的合作多年的戰友,其中包括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貝利亞、米高揚等。
有一個說法,認為斯大林指定蘇斯洛夫為接班人,說此人乃“灰衣主教”。此說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據。要讓一個人接班,是不能暗中進行的,必須授以權力,讓他在公眾面前亮相,爭取公眾的認同。這是起碼的做法。很難設想,連政治局委員還都不是的一個默默無聞的“接班人”會被各界所接受。
歷史學家麥德維傑夫認為:斯大林“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遺囑,也沒有指定接班人”。由政治局改組成的30多人的主席團中,“沒有一個人能說,或者敢說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羅?麥德維傑夫、若?麥德維傑夫著,鄒子嬰譯:《赫魯曉夫的執政年代》,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2頁。)那時真正掌握權力的是部長會議副主席馬林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貝利亞和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這是一個臨時的“三駕馬車”。即使這三個人也沒有得到接班人的任命,尤其是莫洛托夫在斯大林的最後歲月中地位岌岌可危。
斯大林逝世後的第二天,中央委員會、部長會議和蘇維埃最高主席團召開聯席會議,決定馬林科夫任總理,把內務人民委員部和國家安全部合併,由貝利亞領導,莫洛托夫任第一副總理並恢復外交部長職務。伏羅希洛夫擔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人數減為10人,其排名次序為: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赫魯曉夫、布爾加寧、卡岡諾維奇、米高揚、薩布羅夫、別爾烏辛。排在第一位的馬林科夫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是斯大林指定的,後來掌權的赫魯曉夫名列第五。就是說,我們沒有看到足以證明斯大林逝世後的權力更迭中存在指定接班人的文件和事實。排名第五的赫魯曉夫過不多久就能夠把排名第一的馬林科夫排擠出中央書記處,而馬林科夫竟然接受,這說明當時確實不清楚,到底什麼職務是關鍵性的接班的位置。斯大林逝世前擔任的職務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