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陶宛
Tadeusz Guretsky塔傑杜斯.古列斯基,26歲,以前是一名教師,現在經營一家為金屬加工提供技術設備的企業。
1991年時我7歲。說道學生時代,我不得不說那時的生活非常艱難。後來我工作了,但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所以得到的工資繳稅之後還是不夠花。
後來一切開始步入正軌,工作生活條件都變好了,尤其是經濟復甦時期。我是在2006年底開始經商的。我為他人工作,看到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效益,但我的薪水只有那麼一點,我就在想,為什麼不為自己打工呢?和我的家人商量過後,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蘇聯時期這種想法是被禁止的,但是那時每個人都有工作和工資。現今的市場中有更多的商機。為了達到目標需要向市場投放更多的流動資金。以前一切都是公有的,而現在則是分散的。也曾經有人邀請我去國外工作,但我已經開始了自己的事業,而且我不想放棄它。另外,我的家人朋友都在立陶宛。既然我選擇了創業,那麼我就會堅持下去。
斯達尼斯拉瓦斯.雅吉馬維丘斯,52歲,勞動保障顧問。他的家庭在立陶宛加入蘇聯後被驅逐出境,斯大林逝世後被允許回國。他就出生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開始的幾年我很難找到有穩定的薪水的工作。後來我明白了,要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尋找工作。
我從事社會保障的工作。在蘇聯時期有經驗的人工作是有保障的。這條原則現在依然適用。
但年輕一代耐不住等待。他們永遠覺得自己已經錯過了什麼並且堅信,如果明天找不到一份月收入5000歐元的工作,那就意味著失敗。他們擔心自己沒有房子、買不起車、還不起貸款。但實際是,他們越想加快腳步,他們反而前進得越慢。
那些擁有較好的專業的人,他們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應用到現今的市場條件下。他們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滿意的。
機會當然有很多,但機會並不能代表一切。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靈活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這在任何一種經濟體制下都是通用的。怎麼利用它們來獲得成功那就要看你自己了。
葉琳娜.康妮茲卡婭,俄語教研室副主任,維爾紐斯國立大學人文科學博士。曾被授予斯洛文尼亞的最高榮譽功勛勛章。
如果我在蘇聯解體後出生,首先,我不可能在立陶宛的俄語小學裡完成學業。其次,我不可能作為本國人進入莫斯科大學,聆聽當時最傑出的學者的講座,也就不可能後來回到維爾紐斯大學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很高興的是,我的媽媽當時已經在俄語學校工作了40年,但在蘇聯解體那年她通過了立陶宛語的考試,上了年紀的她居然又找到了工作。至於我的女兒,她出生在莫斯科,擁有維爾紐斯大學和華沙大學的雙文憑。在整個歐洲這個大環境中她生活得自由舒適。所以說蘇聯解體讓所有人獲得了一定的自由。這是這場社會變革帶給我們的好處。
讓我有些擔憂的是,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角度上看,現在有些人被自由衝昏了頭,這樣的人在政府中也有,他們的想法足以決定其他人的命運。我的工作和學生息息相關,現在有天賦有能力的年輕人開始大批移民國外,他們要在只要不是立陶宛的地方實現自己的理想,我開始明白:立陶宛的未來是不樂觀的,因為失去了有創造力的高智商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