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古代“兩會” 總是贊成會遭皇帝訓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0:09:19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響最大

  古代共商國是,除了“朝參”和“集議”這樣的“兩會”形式外,還有一種“諫議”制度。所謂“諫”本義就是規勸君主,諫議自然就是給皇帝行為和決策提意見,專挑毛病和不足。諫議既有會議形式,也可個人約談,有時還會與集議混在一起,但與集議明顯的不同是,諫議多有“提案”。

  與“集議”相比,諫議制度在古代中國影響很深,這與皇帝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實際上此制度原本就是皇帝提出來的,諫官往往也由皇帝親自挑選和委任。諫議制度要求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決策時參考,開會時的味道有點兒像今天全國政協會議。諫官也都會積極建言獻策,其所扮演的“民主監督”角色,有點像古代中國的“政協委員”。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諫議制度其實早在先秦時便出現了。秦中央設置了中大夫、太中大夫、諫議大夫、中常侍、給事中等權力大小不等的專職諫官,起初並無固定編制,多時達數十人。

  西漢中早期皇帝都重視諫議制度的建設,漢武帝劉徹對“政協委員”十分重視,出現了不少出色的諫官。當時,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給漢武帝的提案《舉賢良對策三》,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影響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觀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觀點得到了漢武帝的肯定,提案被采納,儒家地位驟升,從此開始左右古代中國人的意識。

  白居易當“諫官左拾遺”最窩囊

  到了唐代,諫議制度趨於成熟,諫官的地位被進一步抬升。唐太宗李世民規定,諫官可以隨宰相入朝議事,可見,諫官事實上已進入了唐代中央政權的決策層。但是,古代中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不好當。

  諫官的權力是皇帝給的,因而皇上想聽時會“納諫”,不想聽時便會“拒諫”。所以,遇到開明的好皇帝,諫官便很瀟灑,連皇帝都敢罵。唐太宗是個好皇帝,主政期間湧現出了魏征、王珪、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

  魏征本是太子黨集團中的成員,為太子李建成洗馬官。唐太宗並未因此冷落他,奪得皇位後,提拔他為“諫議大夫”,後繼任“侍中”。魏征生前給唐太宗拿出了不少提案。如“明德慎罰”提案,主張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提高公民素質,慎用刑罰,因為法律並不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魏征所交提案中,最著名的當屬“民如水”理論,他稱“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規勸唐太宗要吸取隋朝亡國的教訓,善待老百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