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事的發展,南京八辦和武漢八辦合併,向武漢撤退,南京中共中央代表團主要領導人都到了武漢。12月上旬,辦報的事就在武漢繼續籌備。當房子、報社的印刷設備和技術工人又全都找到了,湖北省政府又接到蔣介石的指示,說該報不能辦,邵力子批准的不算數,要重新向國民黨中央報告。潘梓年、徐邁進等只好重新想辦法,他們打聽到辦刊物比較容易,武漢市政府就可以登記作決定。潘梓年又找到邵力子,說報紙辦不成,刊物我們一定要辦一個。邵力子同意了。於是,由徐邁進到漢口市有關管理部門辦理刊物《群眾》的註冊。在當時,刊物雖創辦容易些,但是要交保證金600元,可是他們經費緊張,連60元都拿不出來。徐邁進就跟負責登記的人講,我們是有錢的,但是現在一下拿不出來,怎麼辦?以後補上,行不行?負責登記的是個年輕人,對中共堅持團結抗戰持同情和支持態度,就讓徐邁進在登記表上寫上600元,他去做工作。最終,《群眾》周刊於1937年12月21日出版了。
到武漢以後,周恩來再次正式向蔣介石提出辦報的事,蔣介石只好同意。很快,就辦理了登記手續和註冊。這個時候,一方面是由於淞滬抗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徐州會戰又已經開始。大敵當前,蔣介石需要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這就是蔣介石最後同意中共在國統區出版《新華日報》的大背景。
問:您怎麼看“以空間換時間”這個問題?
答:我認為“時間換空間”的說法應該成立。為什麼呢?以“空間換時間,以小勝集大勝”這個說法在國民黨高層早就提出來了,並不是《論持久戰》發表後才總結和提出來的。只能說《論持久戰》站得更高、更系統、更科學地解決了中國抗戰的戰略戰術以及取勝的途徑、道路和方法。
“以空間換時間,以小勝集大勝”的思想在國民黨的戰略戰術中是一個努力爭取實現的過程。至少有3件事情可以證明:一是淞滬抗戰。為什麼會有淞滬抗戰?如果日本侵略軍從平漢路打到武漢是比較快的,因為有鐵路幹線。河北、河南是廣大平原,機械化部隊便於行動,要是在河北同日本人搞戰役決戰必然吃虧,抵擋不住,日本人就會沿著平漢路南下直取武漢,沒有什麼回旋的空間,就談不上以空間換時間,可能武漢很快就會丟失。是在河北同日軍進行戰役決戰,還是把它引到東邊去呢?這個時候,國民黨最高統帥部決定:放棄北邊,北邊取守勢,搞游擊戰爭牽制敵人,把日軍的戰略進攻主力作戰戰線引到東邊去;在東邊淞滬則採取打的方針,越打越大,國民黨的軍隊越來越集中,日軍就隨之被牽著把戰線移到了華東。我認為這個戰略策略是成功的,是國民黨最高統帥部“以空間換時間,以小勝集大勝”思想的主動決策;二是徐州會戰,即以台兒莊戰役為核心、為主體的大會戰。這個主動決策怎麼來的呢?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軍參加徐州會戰的主力很快沿著隴海路向西進,想拿下開封、鄭州,從北邊南下。這時,蔣介石及一些主要的作戰參謀人員想出一個辦法,叫做“以水代兵”,即把黃河南岸的兩個大口子,中牟以北的趙口,鄭州以北的花園口炸開,引黃河水南下,形成一個黃泛區,阻止日軍從隴海路由北向南的進攻。這個戰略策略也起了作用。黃泛區形成幾十公里寬、數百公里長的一個廣大區域,一直從河南、安徽、到江蘇,也就是開封、蚌埠到江蘇的淮陰,這個線的以西以南全是黃泛區。日軍的機械部隊在黃泛區起不到作用,有的部隊在這裡還被國民黨軍隊消滅了。這就又使日軍把作戰重心從北邊回過頭來向東,再由東向西打,仰攻,沿著長江,或者打大別山的南北,夾著長江兩岸向西進攻。這終究是一個很長的地理距離,所以這個戰略意圖也是取得了成功的。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果也非常嚴重。
(胡傳章,湖北黨史研究專家,《董必武傳記》作者。整理者系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