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德”是如何擁有超凡力量的?
http://www.CRNTT.com   2020-04-25 11:45:53


 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這裡明確指出:宇宙中有一種無形的精氣,能將之內化於心,就是聖人,做到這一點便是“成德”,相當於擁有了鬼神一般的力量。

  《說文解字》釋“德”為“升”,或許是因登高能更接近於“天”,從而獲得這種超凡力量。據《左傳·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此處“德”所呈現出來的,幾乎像是某種降神的感覺,具有令人敬畏的神聖性,由此才締造出宗教、倫理、政治“三合一”的“禮”。

  顯然,這樣的“德”絕不是普通人都能具備的,它在起初是神王(god-king,或中國所謂“聖王”)的特質與專屬。侯外廬則根據西周時期的文獻與銅器銘文中,“德”往往與“孝”連文並稱這一點,認為“德是先王能配上帝或昊天的理由,因而也是受命以‘我受民’的理由”、“德以對天,孝以對祖”。《毛公鼎》也有“丕顯文武,上天引厭其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的詞句,特指周文王、周武王。王和在仔細辨析後主張,“西周時期的所謂‘德’,主要是指‘為君者應當具有的品質’。從客觀上講,‘德’是指以‘民’為主體的整個社會對於君主個人的素質要求”,這是“專門為為君者亦即統治者設計的一種角色觀念”。

  這裡他已經點出“德”最初是專就王者而言,但受其唯物史觀所限,未能意識到“德”原本並不只是“品質”或“個人素質”,而是一種天賦超凡魅力。這正如“命”在西周時也都是上天對周王之命,專指國祚,不關個人壽命,“德”最初也是上天所賦予統治者的,其個人之“德”即關係到共同體的興衰。在彝族文獻中有一個特殊概念,常被漢譯為“威”,有威力、權威、威勢的意思,常常用來形容宇宙、祖先、英雄人物、政權、制度等,視為共同體的根本(“彝威、彝榮,不可丟下”),這其實很可能接近於“德”的原始含義。

  很多後世所使用的概念,起初都具有宗教意涵。如“福”的本意是上蒼所賜的神佑;“禮”則是敬神,《說文解字》釋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甚至“性”,也與天命觀有關,所謂“天命之謂性”(《禮記·中庸》)。上古邦國之所以如此重視統治者的“德”,恐怕正是因為這種不可見的品質讓人相信,此人已被上天賦予超凡魅力,所謂“天命有德”(《尚書·皋陶謨》),故理論上天子必有德。換言之,這是一種基於君權神授的觀念,而“德”是統治合法性的資格證明,它論證了權力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