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於5年前的春節包機,無疑是兩岸恢復交流20年中最具轟動效應的事件之一。這5年間,人們對春節包機經歷了從熱烈歡呼到平靜平淡的過程。面對兩岸客運包機常態化遲遲不能突破的狀況,人們對待這樣一種節日性的包機安排表現出另一種“常態化”的態度,其中包含著對眾望所歸的兩岸直航裹足難行的無奈。
2月1日,新任的台灣地區第七屆“立法委員”將展開首個會期。同一天,2008年兩岸春節包機將起飛,海南航空將執行首航任務。農歷新年前後的15天裡,兩岸共12家航空公司將有93個往返航班飛越海峽。
2008年是兩岸春節包機五周年,人們似乎不再像2003年、2005年、2006年那麼關切春節包機,尤其是台灣的媒體、民眾和航空公司都不似當年的興奮──報道寥寥,不過是些服務性的消息;台胞反應平靜,雖然包機仍是“一票難求”;而航商更是“銷聲匿跡”,不再搞什麼發布會。
5年曲折路
2003年1月26日上午,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眾多媒體都將目光聚焦到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環球》雜誌記者熟識的一位同行在後來發出的新聞稿中這樣記錄:“晨霧輕籠,機場上空傳送著令人激動的訊號:‘上海進近!我是華航585,高度5100米!’‘上海進近!早晨好!請下降至2700米,進35號跑道!’上午8時52分,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一架波音747-400型客機沖破冬霧與陰霾,平穩降落在浦東候機機場。”
那是一個已被寫入歷史的瞬間。輾轉了約5個小時,台灣“中華航空公司”CI585班機由台北飛抵上海,成為1949年以來首架降落在祖國大陸的台灣民航客機。
很多人或許已經忘記,2003年的這次“破冰”包機,並不叫“兩岸春節包機”,而是“台商春節包機”。
2002年10月,台灣地區“立法委員”、中國台商協會理事長蔣孝嚴提出在2003年春節期間採取“直航包機”的方式方便在大陸投資的台商返鄉過年。此建議獲得島內各界的廣泛響應,得到台灣百余位“立委”的聯署支持。
大陸方面立即做出積極回應。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表示,在大陸台商及其家屬希望在春節期間包機直航,返鄉過年,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一件完全可以辦到的事情。國台辦及大陸民航有關方面還表示,希望本著平等互利和“直接雙向、互惠互利”的原則,使大陸航空公司的飛機能參與包機運輸。
然而,大陸方面的誠意和善意卻遭到了台灣當局的拒絕,台灣當局通過的“大陸台商春節返鄉專案”規定,只允許台灣民航業者申請在春節期間以包機方式運載大陸台商回鄉過年;包機的出發航點限於台北桃園國際機場或高雄機場,抵達機場只能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或虹橋國際機場;包機來回都需在香港、澳門中途降落;乘客只能是大陸台商及眷屬。因此,2003年的“台商春節包機”就被台灣當局改成了單向的“包機曲航”。
但是,從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著想,大陸方面還是以積極態度促成此事,作為個案處理,特事特辦,最終促成了這次歷史性的“兩岸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