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生:經濟學上沒有任何証據表明,國家的發展是要犧牲社會效益的。我們現在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問題的確應該重視,但採取的手段又是政府單方面出來給農民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農民強烈呼籲的問題,比如土地產權問題、房屋抵押問題、農村金融問題等。在我看來,解決農村問題,就是要恢複上世紀30年代和80年代的那種經濟自由的做法。
南都:中國經濟的轉型多年來一直是討論的熱點話題,我記得幾年前吳敬璉和厲以寧就有過一場關於中國是否要走"重化工業道路"的著名爭論。不過爭論歸爭論,滾滾向前的經濟車輪,似乎正在逐步傾向重化工業化道路。比如在廣東,汽車、石化、造船、鋼鐵、IT等重化型工業巨頭迅速成為經濟支柱,光廣州就有豐田、本田、日產等三大汽車廠。全國其他地方也大體如此。這種重化工業的道路是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呢?
黃亞生:這種政府導向的轉型政策取向的弊端現在已經顯現出來了。第一個弊端,就是對就業的影響很大,重化工業不僅不能提供就業,反而會減少就業。現在中國走出口導向型經濟,內需不足靠出口。我手頭有這樣一個數據,中印之間的經濟產能之比是2:1,但內需之比是1:1,所以現在碰到美國經濟衰退,出口變得困難,這種經濟模式的弊病就會表現出來。第二個弊端,新興的民營企業普遍沒有操作重化工行業的經驗,這種產業政策的偏向,導致即便沒有政策上的歧視,民營企業也會被拒之門外。從長遠來看,會對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危害性。
如果是讓市場自由競爭的話,中國的經濟轉型是不應該走這條路的。中國的特點是資本比較昂貴,勞動力比較便宜,如果讓民營經濟自由發展的話,肯定要走勞力密集型企業的道路。勞力密集型企業剛開始是生產簡單的產品,隨着競爭的激烈,它就會逐步轉向高科技產品,就像我剛纔所講的法國的高科技運動衫。現在走重化工業的道路,這不是市場導向的結果,而是政府導向造成的。這個後果是無窮無盡的。這種政府導向的重化工業,收益非常有限,而且還主要是落在國有壟斷企業和外資巨頭手中,老百姓無法分享。但造成的惡果將來卻要整個社會承擔。現在廣東提解放思想,真應該把這些問題說透徹。
南都:珠三角目前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移之痛。有人說,昔日熱鬧、輝煌的"世界工廠"場景或將成為歷史。實際上,這種危機早在前幾年廣東遭遇"民工荒"就已經端倪初顯。站在裂變的十字路口,廣東該如何應對危機?
黃亞生:珠三角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材料成本上升,再加上美元貶值,由此導致企業紛紛外遷和倒閉,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發展模式造成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政府"親內資重外資"帶來的惡果。
現在很多人認為,珠三角的企業轉移到廣西、貴州或越南等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去了,這對廣東經濟會有打擊。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例子。美國在1992年和加拿大、墨西哥簽訂了一個三邊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和美國成了一個自由貿易區。在某種意義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開放墨西哥的勞工市場,也在美國造成了目前珠三角面臨的情況。但是,美國經濟並沒有因為這個開放而遭受損失,反而得到了發展。香港也是這樣,中國內地開放以後,那麼龐大的市場,勞動力成本非常低,可為什麼香港經濟沒有受到損失?為什麼現在廣東很可能要遭受損失呢?這是因為"重外資輕內資"的惡果。
美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盡管美國工人可能會因為對墨西哥的開放丟了工作,但美國的資本家賺錢了,美國的企業經營好了,無數買股票的美國股民也跟着賺錢了。失去了就業的收益,但獲得了資本的收益,這對整個經濟是有促進的。
而現在廣東的企業家大多是外商,資本的收益是沒有的,現在外商轉移到越南、貴州、廣西去投資,廣東連就業的收益也失去了。在美國經濟運行良好時,中國的這個問題可能還看不到,一旦美國經濟出現衰退,或者一旦有其他發展中國家增加了競爭力,這個問題馬上就會體現出來。這就是歧視本地資本家、本地企業造成的巨大惡果。
本來這個調整應該是逐步進行的。我看過很多統計數據,珠三角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是鞋襪等紡織製造業,現在做了20多年,雖然產業也有了一點發展,也開始生產計算機了,但同時還是在做鞋做襪,產業有調整但並沒有升級。為什麼呢?還是拿美國的例子來講,比如我住的麻州(馬薩諸塞州),麻州在19世紀時也是以鞋襪等紡織製造業為主,但是,一旦勞力成本上升,做這些企業就不經濟了,它們就轉移到美國南部去了。這時候,麻州就轉型做機械行業了。這是真正的行業轉移,它並不是同時既做機械,也做鞋襪。麻州從鞋襪過渡到機械,再從機械過渡到電子,再到現在是生物工程,一次又一次地實現了產業升級。
但是,為什麼廣東沒有出現這樣的產業升級呢?其實就是農村出問題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創業變得更艱難了,農村稅收變得更高,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變少了,教育機會變少了,結果造成大量農村人口被迫離開故土,奔赴珠三角、長三角去謀生,出現所謂的打工潮。而在美國恰恰相反,是麻州的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搬到美國南部去,而不是美國南部的勞工湧到麻州。因為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最容易移動的永遠是資本和機器,而不是人。
今年1月份,我從香港坐火車到廣州,正好碰到雪災,當時我一個人從火車站往外走,上萬的人往里擠,他們是要回去過年。這個個人成本多高啊!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農村中的創業機會沒有了,他必須到城市來尋找打工的機會。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廣東20多年來產業有調整而無升級的原因。這種行業的轉移和升級應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發生了,本來早就應該去貴州、廣西、湖南建廠了。問題是,當時調整的是勞工自己,貴州、廣西、湖南的勞工跑到廣東來了。所以這個問題就積累到現在,本來是一個逐步調整的過程,現在需要一下子調整,當然會對廣東的經濟打擊很大。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雖然城市當時還是計劃經濟,但農村已經非常市場化了,農村金融蓬勃發展,農民企業家、農民創業也層出不窮,可到了90年代,這些全部沒有了。珠三角現在要謀求轉型升級,必須補上這些課。
在政策條款方面,印度對外資的開放是領先於中國的,但實際的情況是外資不願意進去。外資為什麼不願意進去?這是因為印度的政策是既鼓勵外資,又鼓勵內資,外資進不進入,主要取決於它對在這個市場的競爭能力的判斷。
這種行業的轉移和升級應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發生了,本來早就應該去貴州、廣西、湖南建廠了。問題是,當時調整的是勞工自己,貴州、廣西、湖南的勞工跑到廣東來了。所以這個問題就積累到現在,本來是一個逐步調整的過程,現在需要一下子調整,當然會對廣東的經濟打擊很大。(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