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了一場戰爭的日食
公元前6世紀~7世紀,伊朗高原上強盛的米底王國向西進兵小亞細亞,遇到呂底亞王國的頑強抵抗,兩國在哈呂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帶展開激烈的戰鬥。腳下的土地被爭來奪去,戰役一個接著一個,就這樣一打就是5年。
一天,兩軍對陣,激烈的厮殺一直持續到太陽偏西。忽然,士兵們發現,一個黑影闖入圓圓的日面,把太陽一點點吞食,眩目的太陽光盤逐漸減少,大地的亮度慢慢減弱,好像黃昏提前來到。隨即,太陽全被吞沒,頓時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臨,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閃爍。士兵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景象,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殺。
過了不久,太陽重新出現,日食很快結束了,但雙方認為這是上天不滿兩國的戰爭而發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就這樣因偶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為玉帛。
這個故事記載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希波戰爭史》中。據說,著名學者泰勒斯預知這次日全食後,打算利用當時人們對日食的恐懼心理來消除戰禍。後人對此做過種種考證,推測他可能使用古巴比倫人發現的沙羅周期(即日、月食經過18年11天又8小時後會重複出現)來預報的。不過沙羅周期只是個近似周期,特別是日全食的全食帶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發生的位置都不一樣。看來,如果泰勒斯作了預報的話,也是僥幸說對,因為全食帶恰好落在兩國交戰的戰場上。
李淳風知天不懼命預報日食
中華民族的天文歷法在唐代取得了長足進步,歷法、觀測儀器、天象記錄等方面都出現了總結性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風就是那時湧現出的奇人。
唐代初年,國家行用《戊寅元歷》,25歲的李淳風對這部歷法做了仔細研究,發現它存在缺陷,於是上書朝廷,指出《戊寅元歷》的多處失誤,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開明,採納了他的建議,並選派他入太史局任職。
李淳風綜合前人許多歷法的優點,又融入自己的新見解,編成一部全新的歷法。他對自己的新歷法充滿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歷法計算某月初一將出現日食,而按照舊曆書,這天是沒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發生、結束的精確時刻上報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預報,李世民不能不理,於是到了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領眾官趕到殿前,準備好救護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