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軍和蕭紅 |
1932年7月,日軍占領下的哈爾濱,連續下了20多天的大雨。道外區東興順旅館裡,一位叫張乃瑩的懷孕女子正赤著腳無力地在房間裡來回挪動。
3年後她因一篇名為《生死場》的長篇小說一舉成名,但那時人們記住的是她的另一個名字——蕭紅。此時,她正在等待外出籌錢的未婚夫汪某歸來,他們已經拖欠了旅館4個月的房租。然而,汪某遲遲未歸,旅館的人就把蕭紅作為人質扣下來,如果真的拿不回來錢,就把蕭紅賣到妓院。這一年蕭紅21歲,由於生活物資的緊缺,懷孕7個月的她面容憔悴。
無助的蕭紅只有求救,她想到了曾經投過稿的哈爾濱《國際協報》。信發出去了,然而等到的仍是失望,抱著再試一次的態度,蕭紅第二次給《國際協報》寄去了求救信,這一次她的信寫得很直白:你和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見中國人不能不救啊!
收到信的是該報副刊部的主編裴馨園。出於同情,他立即派人去看望蕭紅。
為才華所動
旅館老板的態度很明確:只要還錢,立刻放人。派去看望蕭紅的人只好返回。第二天,裴馨園召集了一些同事商議營救蕭紅的辦法。在場的人中,有一個叫劉鴻霖的小夥子,後來人們只記住了他的另一個名字——蕭軍。蕭軍對營救蕭紅一事,顯現出了一種漠然的態度。當時蕭軍非常窮困,自然也就無能為力,他不願意做無用的慷慨激昂的宣言。
報紙的介入,使旅館老板暫時不敢把蕭紅賣到妓院,但卻限制了蕭紅的食物供給。7月12日中午,蕭紅接連給裴馨園打去幾個求救電話,接電話的卻是蕭軍。後來蕭軍在《燭心》中寫道:那天你接連的幾次電話我全知道,但卻一次也沒答應過你。
一時沒有什麼辦法解救蕭紅,裴馨園只好寫了一封安慰信,找出幾本小說讓蕭軍給蕭紅送去。就在蕭紅看信的時候,蕭軍仔細觀察了一下面前的這個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