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港台作家如過江之鯽般在大陸的出版風潮幾近神話,大陸讀者對於港台作者的追捧已經接近膜拜。在如今的圖書市場上,港台的身份能夠給出版社以及圖書的銷售籠罩一層神秘而又高貴的光環,讓部分購書者便不加思考收入囊中,這其中原因頗多。
經歷過“文革”那段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文化斷裂時代,大陸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創傷,有很多有形無形的禁忌。因歷史原因,港台地區尤其台灣地區的文化對內地讀者來說,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基本是盲點。瓊瑤的言情小說和梁鳳儀的財經小說等港台書籍出版之前,大陸讀者對“富豪”、“金融”等概念幾乎處於空白空間。改革開放之後,某些禁忌慢慢放開,文化交流也不斷加深。大陸作家的作品,或許有一定的深度在文字上得到展現,卻因為國門被緊閉而導致他們的書寫對時代的觀察缺乏廣度的延伸。這些因素,都給改革開放後港台作家“入侵”大陸提供了先天性的良機。
經過30多年的經濟建設,大陸的文化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產小資已經崛起,但大陸一直缺乏真正的城市文學,港台地區作家既不乏傳統國學底蘊深厚的學者,又有商業社會新生代作家,他們的作品因此很容易被大陸的讀者所接納。尤其在歷史書籍或者回憶錄方面,大陸讀者都希望從開明開放的港台書籍中得到不同的解讀視角或者提供不曾接觸到的新史料。
香港地區持續冷淡的文化氛圍和台灣地區不斷飽和的文化氛圍之下,港台文人也需要另覓市場以打來自己的前進道路。這剛好配合了大陸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城市文學真空所需要的填補品,正好趕上了大陸讀者對港台文化、歷史和港台文學寫作的方式的饑渴需求。而且,港台作為大陸的一部分,有著同根同宗這種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和中華文化的繼承情懷,相對於遭遇文化斷裂的大陸文化來說,讀者當然對港台作者作品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