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從政治可行性來看,德班會議在《京都議定書》上能達成的結果依然是一種“過渡期”安排,但各國都得清楚這“過渡”的橋梁直通第二承諾期,任務明確,時間表清晰。
據南方周末報道,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已於本周一(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海濱城市德班開幕。這已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後的第二年,但哥本哈根遺留下來的幾個核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其中最為緊迫的難題是《京都議定書》的未來安排。
《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近20年來最重要、最富有成效的成果,也是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框架。由於2012年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即將結束,今年的德班會議在名義上被賦予了“最後一站”的期待,下一棒如何安排,無論如何須得給出一個交代。
由於金融危機仍未消褪,經濟競爭力的顧慮、國內政治考量,國際社會對於能在德班一錘定音通過《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保證2013年無縫銜接不抱太大期望,但是普遍期望德班至少應當確認議定書的延續,並列出一個靠譜的時間表以實現到下一個承諾期之間的平穩“過渡”。
1997年簽署、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對包括西歐諸國、美國、日本等工業化國家以及俄羅斯、烏克蘭等經濟轉型國家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提出強制性的量化減排要求,並確立了碳市場作為履約靈活機制。
文章稱,時過境遷,1990年代初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陣營兩分法二十年來日益受到挑戰,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碳排放上的崛起使得局面變得更為複雜。發達國家的訴求越來越向重新定義“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氣候談判首要鐵律傾斜。
即便長期以來《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支持者歐盟也在10月份的巴拿馬會議上“漫天要價”——意欲將《京都議定書》作為談判籌碼,將其與中國、印度以及美國的進一步減排承諾捆綁在一起,借此擺脫獨自留在“京都”框架內的窘境。對此,中、印、巴西和南非這些發展中陣營的領軍人物顯然難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