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下南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艱辛歷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02 07:39:37


  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下南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艱辛歷史

  編輯同志: 

  不久前,我曾在央視斷續看過一個紀錄片《下南洋》,片中廣大華人華僑百折不撓、頑強奮鬥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可否請史學家撰文介紹一下晚清中國人“下南洋”的整體情況?當時出現“下南洋”移民浪潮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評價“下南洋”這段歷史?謝謝。 

  西城區讀者 劉默涵 

  2014年2月 

  特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平作答。 

  何謂“下南洋”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便是東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漢時期,即有海商進入東南亞的記載。唐宋時期,中國海商遍布東南亞沿海地區,人口往來頻繁。15世紀初,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出現華人聚居區。明中後期,政府多次發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於海外貿易的興盛,前往東南亞的人口依然有增無減。然而,真正形成規模並影響至今的移民活動,則是近代以來稱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11國。在中國文獻中,這一地區先後被稱為“南海”、“西南海”、“東西洋”,清代泛稱“南洋”,後沿用至20世紀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現“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歷史原因。17世紀以降,西方殖民勢力開始進入遠東地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家先後在東南亞開辟商埠,將遠東地區納入世界殖民貿易體系。開發東南亞急需大量勞動力,而非洲黑奴貿易在18-19世紀之交已經衰落,西方殖民國家開始把眼光投向人口眾多的中國,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華人前往東南亞。就國內而言,閩粵自古以來便是海上貿易、對外移民活躍的地區,“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望海謀生”。鴉片戰爭前,“下南洋”的華人以經商謀生者居多,當時東南亞華人已有150萬之多。 

  “下南洋”的兩次浪潮 

  晚清時期,清政府被迫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包括允許西方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俗稱“賣豬仔”、“當苦力”。由此,“下南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