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奕宏。(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12月4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發展演變,台灣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邱奕宏3日出席論壇表示,由於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與經濟,導致各國實施起保護主義,後續全球化發展趨勢可能走向“裂解”,形成區域化發展,特別是以北美、歐洲及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美中陣營的競爭會成為主要結構。
邱奕宏並對疫情之下國家治理能力與疫情嚴重程度、經濟危機處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相關性來探討,發現前兩者有所關聯。他也提到由於中國的政經模式受到疫情影響相對小,美國為首的自由國際秩序受到挑戰,會更積極與中抗衡,因此後續兩強的競爭可能加劇。
邱奕宏,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政治學博士,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RIETI)訪問學者,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副研究員,“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之FTA與區域整合小組副組長,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專長包括國際關係理論、外交政策及決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政府政策及企業行為。
中興大學法政學院3日舉辦“2021公共治理國際學術論壇”,邱奕宏以“後疫情時代的國家治理、經濟危機與全球化的裂解”為題,發表論文。他指出,疫情對經濟全球化一定會造成影響,樂觀派學者認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仍將逐漸回復到以往高度整合的情况。
邱奕宏認為,而悲觀派指出,由於疫情對全球化的負面衝擊,後疫情時代將走向在地化(Localization),這是因為許多國家對疫情後續影響的因應措施大都採取民族主義及保護主義,強化國內生產與減少對跨國供應鏈的依賴。因此,疫情之前全球化下的跨境產業高度整合榮景將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各國的在地化生産與經濟民族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