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廁內的蒼蠅不超過兩個。”其實,類似的規定並非是北京市市容委之首創,因為在各地轟轟烈烈的“創文明城市”檢查指標當中,蒼蠅、煙頭、紙屑、痰漬的數量,都是作為檢查與衡量等級的標準,早已經白紙黑字地執行多年,見多不怪了。
那麼,明明是“舊時王謝堂前燕”,可為什麼一旦“飛入尋常百姓家”,就變得如此不受待見呢?恐怕這其中折射出的並不是某些制度的先天性“水土不服”,更多的還是理想化的工作標準設計,脫離了能夠現實生存的土壤。
當然,我們或許不能一味否定當地市容委出台《北京市主要行業公廁管理服務工作標準》的良好初衷,但是將流動性不可掌控的“蒼蠅數量”,強行作為考量公廁衛生管理的死靶子,多少還是有些過於一廂情願,或者說“活人甘被尿憋死”。
要知道,公廁管理本就是一件不複雜的事,若要檢驗其設施齊不齊,衛生好不好,壓根就用不著去數蒼蠅,只需要擔負監管職責的人員身臨其境就已經足夠了。然而,讓人感覺遺憾的是,如此並不複雜的監管,卻被相關部門給冠以“工作標準”之名給複雜化了。
這也許才是引起公眾熱議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對這飽含刁鑽意味的“工作標準”,無論當地市容委給出多麼美好的解釋,都不足以說明其具有可行性。畢竟,我們制定的任何工作標準,其出發點都應該是具有實際操作性,而不應該在遇到現實之後,淪落成為“逗你玩”。(時間:5月27日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