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容易,守業更艱難。眼見著自己一手創立的品牌深陷信任危機,面臨嚴峻的市場風險,情到深處可能免不了會流淚。但在質量與市場面前,只有流淚恐怕難以擔當“公關”的大任。縱然博得一點同情,但品牌及質量問題又該作何解釋?一味的回避終究不是辦法,反而引來更多的質疑。“達芬奇”流淚了,但市場會相信眼淚嗎?
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產品要競爭要贏取市場,靠的是過硬的質量、良好的服務、以及背後的誠信經營等。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兒女情長的眼淚本來就不合適於市場。刻薄一點說,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當國產的“進口達芬奇”以高昂的價格笑傲江湖,靠欺騙與忽悠來大發橫財的時候,就應當想到真相曝光的後果,畢竟紙裡是包不住火的。當產品製造的真相曝光,也就意味著商業誠信的坍塌,意味著消費者的將會用腳投票。在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任何有失誠信與道德的行為,終將會迎來市場的報復,僥幸的心理是要不得的。
一場新聞發布會,本來該以誠信的姿態,真誠的回應消費者以及媒體的疑問,給公眾一個解釋,積極賠償等,才有可能取得公眾的寬容對待。但現實是,眼淚成為發布會唯一的“亮點”。消費者的疑問呢?依然無解。“自作聰明”的危機公關,縱然哭訴在前,恐怕也很難取得消費者的諒解。是的,打造一個品牌不容易,但品牌的生命力離不開商業誠信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