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新體制運行以來,有的職能雖然按照改革方案進行了轉出,但由於區有關職能部門現行體制並未相應與之銜接,導致部門職能翻番,使這些已經轉出的職能又重新由社區事務部直接包攬承擔。
“當時單純按照簡單的工作對口、按‘塊’劃分進行職能調整歸位,沒有考慮到‘條’對‘塊’的制約。”鄭麗認為,這是導致實際運行中一些職能剝離停滯或翻番的主要原因。
瓶頸2、瘦身後身量反彈
除了轉出職能複歸、翻番,隨著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需求的增加,2008年奧運會開始後對城市管理標準的提高,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流動人口管理、應急指揮等許多新的職能陸續進入街道層面。
實際運行過程中,社區各部門職責大量增加。鄭麗和同事們一人兼數職,一人對數口。
以文教體衛工作為例,最多的時候曾經2名工作人員上對文委、教委、科委、科協、衛生局、政府教育督導室、人大教科文辦公室、農委、體育局、區文明辦、區語委辦、區校外辦、區社區學院、區疾控中心、紅十字會等15個局處單位。
再加上魯穀社區與小街道相比,轄區面積大、人口多,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當初的瘦身出現了反彈。八年間,雖然魯穀的行政編制增加不明顯,但事業編制則出現猛增,從當初的十幾個人,增加到如今的40多人。鄭麗記得,過去魯穀社區剛成立的時候處級領導是6人,現在12個了,“跟別的街道一樣了。”
儘管如此,魯穀社區同其他同等規模的街道相比,行政編制還是少的,有消息說上級部門在考慮增加編制。
[導讀]安徽銅陵撤銷街道辦建大社區,層級減少辦事效率提高,民政部稱街道辦撤銷是趨勢。
瓶頸3、自治與行政難分
魯穀社區的另外一位元老級人物譚華(化名)記得,獨具特色的魯穀社區代表會議,在設計之初,定位既是一個 “地區小人大”,又是一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組織。但譚華發現要做到“人大和自治”兼顧在實踐中困難重重。
“當初的設想,這個自治組織要有決策權。”但實際上操作了大概一年時間左右,“決策”就再也不提了,改為“政府的輔助和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