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除了少部分濫竽充數之輩,磚家大部分都是如假包換的真專家,但是專家怎麼累作雷人之行、累出雷人之語,最終淪落為真正的磚家呢?這個問題著實值得思考。筆者認為,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為搏上位,要上位沒名氣不行,怎麼辦?學學演藝界人士,車震都能震出明星,專家說點雷人之語也大有好處,說不定經媒體一通炒作就紅了,到那時當當評委、出幾本書何愁不賣個好價錢。二是為五車米折腰,五鬥米專家當然看不上,雇主出五車米呢?專家可能就挺不住了,小算盤一撥拉,這事你說怎麼說就怎麼說。簡而言之,為名為利,某些專家丟掉了科學底線甚至做人良知,慢慢成了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歪理邪說的倡導者,這時的專家已經迷失了自己,成為飽受爭議、倍受詬病的“磚業人士”。
專家發展成“偽專家”“磚家”應該說有其滋生的大環境,一方面學術界普遍浮躁,“笑貧不笑娼”、以金錢來衡量成功的氛圍客觀存在;另一方面法律層面的約束不夠,言者無罪,“專家”也只是說說而已,一家之言、個人言論頂多是誤導民眾,即使追究起來,專家也無多大責任。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精英言論都要接受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用不了多久真偽立辨。同時“專家”們也得多考慮考慮大環境,如果到某一天“專家”言論都成了“一文不值”的屁話的時候,那時再換身馬甲出來混又得費不少功夫了,為此“專家”們的言行還需慎之慎之。當然我們政府的有關部門也不能閑著,對那些出具偽鑒定、偽證明的類似為“金縷玉衣”估價24億,造成國家重大經濟損失的專家們該繩之以法的還得繩之以法;對磚家盛行的現實狀況該分析也得作些分析,並拿出點硬杠杠來約束約束某些“社會精英”和“磚家賢達”。
“金縷玉衣”估價24億事件再次折射中國“專家”之痛,但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診療“專家”並發症的好機會,如何醫治值得期待。(時間:9月7日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