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精蛋白事件表明,我國藥品產業鏈條還需從制度層面予以釐清。回顧我國醫療體系的演進過程,各級政府的財力早已無法支撐日漸龐大的公共醫療體系,不得不允許各公立醫院通過藥品加成銷售獲利,由此形成了“以藥養醫”的贏利模式。但實踐的結果卻是,醫療體系已嚴重“透支”了這一獲利渠道。由於藥品需要在專業技術的指導下使用,而整個藥品市場80%的藥品都是通過醫院流通的,廣大患者不可避免地成為高藥價的最終買單者。此外,藥品流通市場膨脹、公共信息平台缺位等問題,也助推了藥品價格的上漲之勢。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行政之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干預藥品市場:其一,建立起廉價特效藥儲備制度,由政府指定藥廠生產基礎藥物,並通過稅收减免、政府補貼等形式確保市場的穩定供給與低廉價格。其二,鼓勵藥品流通體系向扁平化發展,减少中間加價環節,降低購藥成本。同時,在藥廠、醫院與監管部門之間建立協同信息平台。在對稱市場信息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藥品儲備應急技術,維護廉價基礎藥品的動態平衡。其三,完善商業醫療保險市場,當多數病患都納入到保險體系、看病資費由保險組織向醫院支付時,具備專業知識、熟悉行情的醫療保險機構必然會對醫療機構的服務與手法、水平形成外部監督,其強大的選擇權能有效遏制醫院的亂收費行為。
以此觀之,呵護我國基本藥品市場的公共性,政府部門還需從體制深度進行改革,包括搭建醫藥市場統一規範的信息平台、完善應急藥物儲備制度、推動醫療保險體系發展等工作均應儘早啟動。更為關鍵的是,主管部門還應當引導醫療機構實行醫藥分離、以技養醫的經營模式,重樹醫德醫風。
魚精蛋白告急凸顯我國藥品市場公共屬性滯後頑疾,積極改革醫療制度不能再有拖延。 (時間:9月14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