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又搜了一下,發現現在國標雖然很多,但是對於國標該怎麼制定、要有一個怎樣的流程和規範、如何在制定過程中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如何避免利益集團的干擾,卻缺乏一個“國標”。這就像菜市場設置的“公平秤”,理論上可以衡量小販的秤准不准,但這個公平秤本身是不是公平,卻很難說。
給國標定一個“國標”看似複雜,其實並不難。作為發展中國家,前有車後有轍,在這個講究“國際慣例”的時代,大部分的國家標準完全可以和國際標準接軌即可。拿食品來說,同為現代智人,咱們的分子結構、臟器組成與發達國家的人又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不能吃同樣標準的東西呢?
例如乳製品,相關報道顯示光明都跑到新西蘭收購人家了,蒙牛都自稱“完美升級,中國牛邁向世界牛”了,伊利都顯擺自己“獲得IFOAM國際權威認證”了……如果牛奶的國標率先和國際接軌,他們顯然沒理由反對,否則不是明擺著專門欺負同胞嗎?
國標缺乏制定規範以至於越定越低,貌似寵著企業,其實不然。看看遊客上港澳搶購奶粉,看看超市裡速凍食品銷量銳降,大家都回家自己包餃子就會明白:溺愛是害不是愛。(時間:12月1日 來源:法制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