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特侖蘇OMP事件、三聚氰胺風波和陝西學生喝蒙牛牛奶中毒之後,蒙牛再次陷入輿論漩渦。“致癌毒奶”曝光後,蒙牛在官網上對公眾表示歉意,並稱有問題的牛奶已被銷毀和封存,未流入市場。
黃曲黴毒素、強烈致癌、超標140%,這些猝然而至的揪心字眼,宛如擲下一顆重磅炸彈。經歷了三聚氰胺陰霾的人們面對國產奶品時已是戰戰兢兢,黃曲黴毒素這個拗口的醫學名詞輕易地引爆了公眾那潛藏已久的焦慮和不安。強致癌物何來?蒙牛相關人士說“可能是個別牧場的飼料發生黴變,奶牛食用後導致原奶中產生黃曲黴素M1”。但僅僅以飼料發黴來解釋強致癌物污染成品奶,即便是直接原因,也難掩其在奶源管控和質量監管上的乏力和缺漏。
猶記得三聚氰胺肆虐之時,不少人將矛頭直指靠散戶奶農供給奶源的模式,紛紛呼籲乳企自建牧場、自產奶源,以為如此便能從源頭上“解毒”。之後,蒙牛等大的乳企也的確四處跑馬圈地、自建牧場。據稱蒙牛集團目前已擁有14座合作、參股的萬頭奶牛以上的牧場,占到全部奶源的78%,高於全國34%的平均水平。按說,擁有如此多可自給的牧場,蒙牛應能更好地控制奶源品質。
頗具諷刺的是,這次“中毒”的眉山工廠用的就是蒙牛自身的奶源。按下葫蘆浮起瓢,自建規模以上牧場規避了散戶飼養私自添加有毒物的風險,卻難保自家奶牛的養殖、飼料環節正本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