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部门通过“交叉质检”的新监督模式,在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中,检出极其危险的致癌物黄曲霉素M1含量超标140%。这是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特仑苏事件、2010年诽谤同行业者事件、2011年小学生集体牛奶中毒事件之后,又一桩牵涉蒙牛的丑闻。由於M1属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1类致癌物,一盒含有超标了1.4倍M1的鲜牛奶,相当於是贴上骷髅图的一盒毒液,这使乳品企业蒙牛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残存的一线公众信任,在M1事件中被扯得粉碎。12月26日当天乳业股大跳水,市场先行有了反应。
仔细梳理蒙牛2008年以来各类事件的直接起因,不难看出有这么几类:一是奶源质量把关不严。三聚氰胺事件被指是奶农和某些小型奶源供应商,为提高蛋白质含量而添加了危害身体健康的三聚氰胺。而这次M1事件,则指是因饲料里含发霉谷物致使M1通过奶源受到污染。两次事件中,只要蒙牛在奶源质量环节严格把关,加強检测,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二是虚假做派。如号称蒙牛乳品精华的特仑苏牛奶,卻含有OMP致癌物,在明知情况下刻意隐瞒。
三是授意中介或通过网络水军,恶意攻击同行。最后一则中小学生集体中毒案,最后卻成了糊涂案。
蒙牛的问题,与其企业兼並改造的路径也不相称。中粮集团注入巨资,收购蒙牛股份,按理在资金充实及市场拓展的前景下,新企业內部质量管理往往会更上一层楼。
蒙牛企业自称要“致力于人类健康”,但从其某高官一次海外产品推介会上称“销往海外的牛奶比內地的安全”的话语来看,蒙牛並没有平等对待消费者的“伦理观”,致其潛意识中以为,伤害国內消费者的“恶”低於伤害境外消费者的“恶”,因此使其在产品的质量管理中,无意识地注入了“可以对部分产品降低要求”的标准,导致发生“标准递降效应”,直到触底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