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窺一斑而見全豹,從積年累月媒體連篇累牘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公眾早就悟出了一些“門道”:只要公眾食用該產品後沒有立馬倒地身亡,只要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社會事件,生產企業便可以我自巋然,應付輿論時耍耍嘴皮子功夫,毫無愧色地玩點“轉移”“嫁禍”類的伎倆;再不濟,就揮淚上演“真情道歉戲”、“屢錯屢犯戲”……“傳統項目”既“一脈相承”又“綿延不絕”,就是不見“痛定思痛”“刮骨療毒”。
奇怪的是,企業長袖善舞,毫無愧色地自說自話、急赤白臉地掐架鬥狠,輿論喇叭吵得沸反盈天,職能部門大多時候竟詭異地淡定著——時至今日,“問題油”的是非曲直,也沒見監管部門給出個在理的子醜寅卯。
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食品安全,既是企業的良心所在,也是監管部門應有的擔當。就此而言,“問題油”掐架就是一扇食品安全的多棱鏡,照出了我們在廓清企業責任行為、設置食品安全保護機制、增強制度執行力等方面的不足。將監管常態化、細致化,讓法律與公權始終秉持嚴峻的姿態,硬目標硬約束,使以身試法的企業傾家蕩產,讓懶散失職的權力罪有應得,將“違法違紀分子”永遠拒絕在市場經濟與公共管理的大門之外,才能真正實現公共利益的增益。(時間:1月14日 來源:觀點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