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年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推高PM2.5的問題同樣存在,但由於PM2.5未納入空氣質量標準,PM2.5的概念並不普及,人們對此不曾注意或重視不夠。如今,這個問題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切,也應當引起人們的深入反思。
任何習俗的形成都有歷史的合理性,同時,任何習俗也都有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而發展、演變的必然性。古人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今天我們也主張,以動態的、演進的眼光看待傳統習俗。燃放煙花爆竹推高PM2.5的濃度,使過年放鞭炮的習俗又增加了一項“罪狀”,要使這個傳統習俗延續下去,唯有從技術上、程式上對它進行有效調整、完善,或者積極開闊思路,拓寬眼界,為它創造出從形式到內容都更加符合時宜的替代品。
過年燃放煙花爆竹在春節期間推高了PM2.5濃度,從全年範圍看,PM2.5濃度居高不下自然有更複雜的原因。正如春節期間普通市民盡量少放或不放煙花,能對降低PM2.5濃度作出實際貢獻,就全年而言,普通市民只要在工作、生活中注意自我約束、優化個人行為,比如選擇公共交通出行、不在公共場所抽煙、不鋪張浪費,也能對降低PM2.5濃度、保護城市環境作出實際貢獻。
在“燃放煙花推高PM2.5”話題的背後,不但要看到政府部門應當履行的管理責任,也要深入思考普通市民應當堅守的公民責任。每個人都是公民責任的主體,都可以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作出切實的努力。(時間:1月24日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