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北大清華等高校可以找到許多說辭,佐證自己在京擴招的制度合理性及自食其言的程序正義性。但是,即在的高招問題擺在這裡,承載著舉國人文寄托的兩所最高學府,依然無法給公眾一個有底氣的回應。這可能觸及中國教育的深層次問題,直逼教育改革的痛處。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教育公平屢屢遭到挑戰,我們該怎麼辦?
一些專家提出,從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上下功夫。這固然是治本之術。但很難在短期內奏效。真正能夠立竿見影的,還是高校自身的校格堅守。特別是部屬高校,理應自絕于屬地偏袒的糾結,以一視同仁的姿態對待各地考生一些地方高校偏袒本地考生,儘管不可取但畢竟情有可原(地方高校依賴于當地政府的財政扶持)。部屬高校又有什麼理由一味照顧某地生源呢?
筆者以為,中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唯一指望就是這些為全民共有的部屬高校。如果這些高校都靠不住,那麼我們還能對誰寄予希望呢?是香江對岸的香港高校還是方興未艾的南方科大?我不知道,也許誰也不知道。但我們能看到的一個現實是: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國的教育質量也出現了嚴重的兩級分化。一方面是含金量極高的京滬戶籍直接決定著許多年輕人的命運,一方面是許多垂垂老矣的蹉跎者,寄希望于通過超度“下輩子投胎到美國”。怎麼辦?誰能替民眾拿個主意?(時間:8月1日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