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華為到底觸動了美國幾根神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1 14:32:39  


 
  要盡量消除外人對“與政府有關係”的曖昧指控,只有一條路:盡可能透明。要出海,先盡可能透明。

涉嫌“偷”的污點

  人們都還記得思科突然於2003年1月對華為的起訴,訴其侵犯自身知識產權。2010年,摩托羅拉起訴華為,稱該公司參與了一起精心策劃的陰謀,其中涉及摩托羅拉幾名前員工以及一家為了竊取蜂窩網絡技術而成立的殼公司。這是後進公司、特別是亞洲公司經常會面臨的控訴與指責。事實的真相已不得而知,因為華為否認了這些指控,思科後來也同華為摩托羅拉達成了和解。

  儘管法律已不再追究華為的行為是否侵權,但在業內,對於華為有侵權涉及抄襲行為的傳言始終未停止過。這又是華為在美形象的一個負分。

觸動美國本土科技巨頭的利益

  美國是一個大市場,美國運營商的4G網絡支出帶來了增長機會。利益與增長機會所在,是華為不管如何困難也想進入美國的原因。但它的進入,勢必是對美國公司思科的一次直接進攻。如上所述,思科最近十年來,一直對華為滿懷憤恨與忌憚。2012年4月,思科CEO錢伯斯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明確表明了思科這種心態:一方面直承華為是思科最強硬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指責華為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電腦安全等領域並非一直“按規矩辦事”。

  思科與美國政府、軍方業務關係均很密切,也是企業游說團裡的活躍份子。它在路由器、交換機的市場份額與優勢近些年來呈現相對下滑趨勢,它怎麼可能坐視潛在威脅最大對手安然進入自己的主場?思科2011年財報披露,其產品毛利出現下降而且可能受到進一步影響,思科羅列出的幾大因素中包括降低成本能力以及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價格競爭。

  所以,與其說華為涉嫌威脅到美國通信國家安全,不如說是華為直接威脅到思科的商業安全。前者相當一部分是後者游說出來的一個包裝。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一個不能完全與思科華為案類比的例子,但可提供一個思考角度,即三星與蘋果。假設一下,如果三星不是蘋果長年的供應商,維持與蘋果的親善關係,如果在將三星手機品牌打入美國消費市場之前過早地暴露自己的牙齒、與蘋果交惡,三星會像今天一般成功打入美國市場並立足嗎?作為與思科類似、在本土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公司,蘋果同樣擁有巨大游說能力。而當三星已進入,蘋果很難將它徹底趕走了。即便今天蘋果成功告贏三星侵權,三星付出的直接代價不過是10億美元罰金。(時間:10月11日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