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生活場景裡的時間要求規定得太過細致,反倒讓人無從把握、難以捉摸,造成巨大的社會運轉成本。所有人要盯著分針秒針生活的日子,可以想象是怎樣的緊張。人們必須極為准時,一旦錯過1分鐘,就可能遇到負面後果。
其實,如果人們真的這樣生活,反倒是種怪異。就好像康德作息時間十分嚴格,他的鄰居都根據他的活動修正鐘表時間。這種嚴苛,是哲學家的軼事和趣談,卻不是多數人生活自然的面貌。
社會生活,同樣是一種生活,需要留出“通融”“商量”“把握”的空間。就像這起案件裡,最後由法院進行調解,這不失為一種明智。雙方商量,討論出解決辦法,好過拿著規定機械地衡量,強行分出個是非曲直。這或許也是這個社會新聞留下的一點啓示:法律是剛性的,但剛性的法律之下,卻是柔性的生活。這二者如何協調,恰恰考驗“法律的智慧”。(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夏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