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關注度最高的社會公平之一,而高考公平則是教育公平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從國家到地方,不同層面取消加分項目,讓分數的純度更高,考生們的起跑綫更加一致,公平度也更高了。
高考加分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和選拔有專長或者有突出事跡的學生,以此為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在多年來的實際操作中,高考加分卻常被詬病。比如,各地缺乏統一標准,自由裁量權和彈性較大;還有,加分分值過高,要知道高考中多拿一分,擠掉的會是一批人。更不要說個別家長為了讓不符合條件的孩子加上分,不惜通過各種暗箱操作獲取違規加分,導致出現教育領域的腐敗。這些現象,嚴重損害了高考公平、教育公平,對那些寒窗苦讀的普通學子來說,是極大的不公。也有一些家長看似“合理利用”規則,讓孩子不是出於興趣和愛好而是為了加分“突擊”特長,讓本來學習壓力已經很大的高中生增加額外負擔。這樣的功利性做法與加分的初衷背道而馳。
當然,調整和縮減高考加分項目并不等於完全取消所有加分,而是要在“瘦身”之後,建立統一清晰的規則,秉持審慎適度的原則。比如,對於烈士子女的優待,以及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偏遠地區少數民族考生的適度精准加分,恰恰體現著社會公平、教育公平。但前提是,這個操作過程必須透明、公開、可溯源追責。
分數更純粹,考試才更公平。近年來,各地高考改革一直在不斷摸索,比如高考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目前已達27個。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讓高考更加透明、更加公平,讓招生環節更加嚴謹,真正發揮好選拔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從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確實成績斐然,但在教育公平上仍有優化空間。如何讓“公平”二字更加深刻地體現在這場於國於民都極為重要的考試上,全社會仍需繼續努力。(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逯海濤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