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操作影響中間選民
如果從台灣幾次大選結果來看,台灣藍綠各三成的基本盤應該比較固定,中間選民最後是否去投票的決定反而成為媒體和政黨鎖定影響的對象。台灣媒體的發展已面臨困境,商業媒體過於注重議題政治,不重視政策分析。新聞報道的手法中出現許多風向球的做法,使得媒體的報道不再以事實為基礎,而是以如何製造新聞事件為主,所以新聞顯得異常混亂,弄致民眾越來越不信任新聞報道,記者的形象與士氣變得越來越低落。
北部地區還有一些中間民眾是不願意收看這些政治類型的新聞和節目的,他們心中早有定見,關心的是自己的工作和收入,過度混亂的政治鬥爭和議題新聞讓他們不願意投票,只有在選前出現關鍵事件時,他們一方會猶豫不投票,另一方傾向的中間選民,則是投出自己關鍵的一票支持自己早有定見的候選人。
從商業邏輯來看,台灣媒體頻道過多,內容不足,造成惡性競爭,是一種市場秩序失控的表現;從政治邏輯來看,頻道開放是一種官商勾結的現象,政治和商業利益集團各取所需。
台灣公共電視台目前發展的概況是以小而美為主,目前經營的經費主要是由政府捐贈為主,銷售節目版權和社會捐助為輔。公共電視目前發展的瓶頸大抵有兩點,其一是目前台灣兩黨已經進入一種割喉的戰況,年底“立委”選舉和明年“總統大選”勢必仍是民進黨和國民黨議題爭鬥最為激烈的階段,公共電視目前尚在萌芽發展階段,公視新聞不會在現階段介入兩黨鬥爭,也不願意對現階段執政者做過多尖銳的批評,因此不可能發展成為像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那樣獨立監督政府的第四權機構;其二,仍是與台灣在轉型為民主社會階段中政黨鬥爭有關,目前公共電視九億新台幣的預算是編列在新聞局之下,但是法律規定這筆資金必須直接捐給公共電視集團,新聞局不能對資金運用進行審核,因此公視完全擁有獨立使用權。
公視格局應大而遠
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論是民進黨與國民黨,都認為公共電視的高格調會使政黨的勢力很難介入其中政治操作,因此兩黨的“立委”都不會積極主動為擴大公共電視發展而立法或是擴編預算。公共電視雖然不用為資金來源發愁,但是公共電視的發展不應僅滿足於公正客觀或獨立自身於社會之外,公共電視的節目格局不但要小而美,也應大而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