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殲十副總指揮:殲十改裝成艦載機有巨大潛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4 16:02:16  


艦載殲10想像圖。

  記者:有人認為殲10照搬了國外某鴨式布局戰鬥機的方案,您是怎麼認為的?

  晏翔:這不符合事實。不可否認的是,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和我們積極開展的對外技術合作對我們將新型戰鬥機定義在當時世界先進水平上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使我們有一個高的起點,使我們新型戰鬥機的技術水平有一個大的飛躍。然而,我們開展國際合作的原則是以我為主,自行設計。合作在關鍵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軟技術領域﹔方式主要是技術咨詢、設計評審,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研製能力。我們既沒有花錢讓別人幫我們搞設計,也沒有大量採購硬件,從總體方案設計到具體的研製工作都是以我為主。

  通過國際合作,我們的各種技術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設計理念有了更新,建立起了“自頂向下設計,自下而上綜合”的設計思想。所以需要強調的是,殲10飛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別人只是給了我們一些思路和方法。

  記者:在殲10飛機的整個研製過程中,出現過重大的反復或遇到過重大的困難嗎﹖

  晏翔:整體而言,殲10飛機的發展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曾開玩笑地說,殲10項目的“運氣”非常好,在技術上沒有什麼重大的失敗和反復。特別是在後來的試飛中,沒有摔毀過一架原型機,創造了世界電傳飛機試飛史上的一個新紀錄。這也證明了我們研製的全數字電傳系統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我們的質量、安全管理卓有成效。

  如果說有反復,是在發動機選型上有過大的變化。按照最初的方案,殲10飛機安裝的是渦噴15發動機。但由於渦噴15幾乎是和殲10飛機同步發展的,技術風險較大。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蘇關系緩和,而後蘇聯解體,使我們從俄羅斯引進AL-31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成為可能,為殲10飛機的發展提供了國際合作的又一個重要的契機。

  1990年我方組團赴俄對AL-31發動機進行了考察,具體考察內容包括發動機與殲10飛機的匹配性等,並同俄方探討了更改發動機機匣位置的可行性。1992年,我國與俄羅斯最終簽訂了引進AL- 31發動機的合同。更換發動機引起的設計更改,使整個殲10飛機的研製進度拖延了大約1年半。

  當然,就具體的發展過程而言,還是非常艱苦的。殲10啟動時我國航空工業的技術基礎很差,而殲10的定位卻很高、很新,以至於幾乎所有的系統、成品、材料、工藝都得跟上去,沒有這一系列配套系統的發展,研製殲10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飛控、航電要全新研製外,包括供電系統、液壓系統、燃油測量系統、剎車系統、環控系統、飛行員抗荷服、供氧系統、應急動力系統等60%的機載成品都是全新的。這在當時一度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我們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頂住壓力把這些都搞成功了。

  在工藝製造方面就更難了,殲10飛機的機體壽命達到了以前型號的兩倍以上,要採用損傷容限設計,使得加工工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很多大型部件從以前的鉚接工藝改成了整體加工工藝,對材料和設備的要求都很高。殲10飛機上還採用了大量的復合材料,其中前翼是整體復合材料的,也對工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總之,通過殲10飛機的研製,使得我國航空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得到了提升,並帶動了相關工業體系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