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武直十攻擊直升機側視想像圖。 |
要從根本上改變陸軍航空兵的落後面貌,中國必須研製專用的有先進水準的武裝直升機。
自主科研打破落後
陸軍航空兵建立後,中國便把武裝直升機作為發展的第一重點。由於國內技術基礎薄弱,軍費不足和軍隊長久發展的要求又不允許大量向外軍購,於是決定利用已引進的法國“海豚”民用直升機(歐洲直升機公司的AS一365N多用途輕型直升機)生產線,利用法方專利,將其改型為武裝直升機。由於該機渦軸發動機比較先進,其改進空間和載量大,在原機平臺上裝上“紅箭一8”反坦克導彈作為主要裝備,並選用航炮、機槍和航空火箭,總算可以作為反坦克地面攻擊之用。
根據許可證生產協定,哈爾濱飛機公司製造了50架不同型號的直一9原型,並且提高了該型直升機的國產化率,還製造了艦載型及裝備空對空導彈的機型,命名為直一9W。直一9W最大起飛重量4噸,其最大巡航時速246公里,最大傾斜爬升率每秒7.8米,最大垂直爬升率每秒3.5米,航程664公里,續航時間3小時52分鐘,使用升~4200米。上述性能在民用型的直升機中可達到80年代初的水準,然而其最大的弱點是機體按民用設計,正面橫截面積大,且無防護裝甲。此機短翼下滿掛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發射巢,確是威風八面殺氣逼人,但是它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卻很差,只相當於美國60年代末在越戰中匆忙改造的機型水準。儘管如此,中國能夠完成直一9的機體和發動機國產化,總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武裝直升機。
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西藏地區空氣稀薄使普通直升機停懸困難的問題,中國還從美國引進了24架“黑鷹”直升機,這也是當時中美之間最大的一項軍售項目。然而1989年以後西方對華實施了武器禁售,“黑鷹”的零配件從此得不到繼續供應,引進其他軍用直升機也在原則上受到禁止,只有法國的供應寬鬆一些,卻也不盡可靠。
中國在一時還難以自主研製先進直升機的情況下,又回頭對蘇聯及其後繼者俄羅斯購買軍機。考慮到蘇聯60年代設計,70年代大量生產並長期作為陸軍主要裝備的米一24武裝直升機已經過時,且價格不菲,中國主要採購了俄羅斯的運輸直升機。最先引進的是蘇聯80年代生產的米一17重型直升機,因體態龐大而綽號“河馬”,因其結實耐用,運載量大(可載運28名士兵和輕型火炮),且中國早就使用和仿製“米格”家族的直升機開始的,操作起來可謂駕輕就熟,因而此種裝備成為解放軍陸航運輸的主力。此後,又引進了俄改進的米一171型,米一17B一5型機,為解決直升機進藏的難題又購買了俄羅斯方面換裝發動機改進成的米一17B一7型機,使其能取代“黑鷹”成為“高原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