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錢是誘因:在一些煤礦,工人採煤有可能拿到2000元或者更高一點的工資。這和一些務農的家庭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相當。因此,很多人都把自己當成賺錢的工具。讓工人感到壓力最大的是礦難,這一方面意味著工友的離世,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煤礦停產,收入減少。
湖南瀏陽澄潭江衛星煤礦工人陳湘平直言來煤礦打工完全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家裏有兩個孩子,大的在外打工,小的在讀大學,一年開支要1萬多元。加上家裏蓋房子,欠了一屁股債。
“這裡每個月能掙一兩千元,挖煤賺錢比務農來得快。”陳說,工人們也都怕死,但就算井下瓦斯量大,幹不幹活兒也得聽領導的。井下發生火災是經常的,只不過搶救及時,都撲滅了,才沒有釀成事故。
“要錢還是要命?對礦工來說,這個看似兩難的選擇,答案其實很簡單。”曹渝告訴記者,礦工和家屬對生命的漠視讓他們很震驚,在許多地方,一家人中好幾個甚至全部在煤礦打工的事情比比皆是。他們調查的工人中,年齡最大的60多歲,最小的只有16歲。
參與調查的白卓靈介紹,她曾走到一戶人家,家中70歲的老奶奶在交談中透露,自己原來有3個兒子,前幾年第二個兒子在村上的煤礦上班時窒息死亡。之後,大兒子因為背負債務,壓力太大,整天以酒消愁,已經患上酒精中毒。小兒子要贍養老母親、撫養二哥的兒子,甚至還要扶助大哥,至今連媳婦都沒娶上。
實際上,多數礦工對於安全狀況並非不在意,而是無可奈何。
澧縣赤峰煤礦礦工肖志海承認,他對電視裏有關煤礦事故的報道很關注,每次下井都忐忑不安,不曉得還能不能上來。“擔心害怕有什麼用,越想思想負擔越重,所以不想了,過一天算一天。”
有些煤礦工人“摁手印”領工資
家庭經濟壓力和相對可觀的收入,並不是多數礦工從事這一職業的全部原因。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礦工的職業技能低下,就業困難。從事簡單的挖煤工作,是謀生的必然選擇。
以煤礦工人陳湘平為例,43歲的他只有小學文化,並且沒有像木工、瓦匠、漆工之類的專業技能,“一輩子種田,現在只能賣個勞力,而挖煤只要有力氣就行”。
陳湘平還不是偶然的例子。調查顯示,82%的煤礦工人文化水準在高中以下,62%的煤礦工人沒有任何職業技能,48%的煤礦工人因為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迫於生計不得不到煤礦做工。“對於煤礦工人來說,貧窮比危險更可怕。”
而調查中有些煤礦工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領工資時還是採用傳統的“摁手印”方式。許多礦工的語言表達能力低下,每天的生活就是挖煤睡覺。
最初到澧縣調查時,曹渝等大學生發現:工人根本看不懂調查問卷。當被問到如“你坐在電影院是否會感到害怕”、“你坐在飛馳的小轎車裏是不是會感到害怕”這樣的問題時,礦工通常會反問學生們“電影院是什麼?”“小轎車是什麼?”
溝通非常困難,填一份調查問卷一般要花上半個多小時。參與調查的大學生意識到,問卷上的大部分問題,對於整天埋頭于煤炭世界的礦工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們不清楚問題的含義。
這讓學生們開始改變方式,他們拋開了原來的問卷,改為一對一的訪談,並“跟隨礦工上下班,插空訪談”,把原來的“心理學術用語”改為最通俗的大白話。
他們發現:煤礦工人的文化程度對安全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把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礦工組和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礦工組作對比後發現:文化程度高的工人的安全感明顯好于文化程度低的工人。文化程度越低,對問題的認識能力越有限,對其進行安全培訓難度越大,培訓效果越差,安全意識就越難深入其心。
而學生們在調查中發現,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礦工佔了8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佔了27.3%,其中大專或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僅佔5.4%。煤礦工人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對礦工的心理安全感產生了重要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