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一國兩制的真正意義--政治經濟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2 10:30:38  


劉迺強:鄧公時代,國家底子薄弱,絕對依靠香港,真的害怕商家撤資;但今時不同往日,誰要撤資,就讓他去吧。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基本法委員劉迺強今天在信報撰文說,過去十年,我們基本上只是對付亞洲金融風暴和樓市泡沫後遺症,以及禽流感和沙示等天災。這幾場戰役已經打得香港筋疲力竭,其他乏善足陳。其中兩場經濟仗之所以打得差,原因只有一點,為政者沒有完整的理念,施政沒有方向感,誰都不敢得罪,誰都要討好,從頭到尾都選擇阻力最小的方案,最後財赤問題突出,只能向基建和屬下的公務員開刀。結果是誰都損害了,誰都沒有討好,徒只強大了反對派的民粹主義。政府每走一步,就喊“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本來弱勢的政府更加難有作為。

  以前港英年代,總督和高官空降來港,離職時肚滿腸肥的大有人在;如今港人治港,官商關係盤根錯節,“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確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官場上早已建立了廉政公署也管不了的潛規則,高官退休之後才到大企業任職拿另一份長俸,很少人會像剛退休的警務處長李明逵那麼高風亮節,公開宣布不吃商栗。社會上很多事情,到下下要訴之於法,便落於下乘。政府要振作,官員要受市民擁載,首先就要自重,如不是“執政為民”,沒有這種承擔,就不要當官,尤其是不要當問責官員。曾蔭權沒有和稀泥的習氣,應在任內樹立這一新風,首先要讓市民看得見,政府是敢碰大商家的利益,以維護香港整體福祉的。其次,要嚴格執行公務員和問責官員退休和退職之後的紀律,違例者嚴懲,讓市民看得見公義的落實。

  中央也要大力支持特首這樣做。鄧公時代,國家底子薄弱,絕對依靠香港,真的害怕商家撤資;但今時不同往日,誰要撤資,就讓他去吧。但在香港作風不好的,在內地也不受歡迎。中國歷朝都能有效節制資本,鄧氏銅山,也可讓他一朝消失;晚清胡雪巖,紅頂商人,還不是用完即棄,燈火樓台?香港要行的是歐美先進的資本主義,企業要有承擔,不是第三世界香蕉共和國的略奪性資本主義。堂堂社會主義大國,豈能再容這些巧取豪奪,卻缺社會責任的幾隻蒼蠅撒野,繼續騎劫和窒息香港經濟!更重要的是,中央應與這些財團緊密接觸,積極協助他們有秩序地逐步把經營重點從香港這灘小水,轉移到祖國的廣闊天地之中,讓他們繼續壯大,幫助他們提升,與國際資本一較高下,達致雙贏局面。中央如能正面擺出敬酒和罰酒,財團自然會知所抉擇的。

  中央和特區政府兩招齊出,立竿見影地便會威信大增。特首和各問責官員就更能氣直理壯,無憂無懼,一心一意地為市民服務。董建華和梁錦松告退之後的待遇,更刻意地宣示,為國家、為社會做好事的官員,國家會作照顧。高官本來衣食無憂,但告老歸田之後,在社會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繼續參與國家建設,這是前朝或財團所難以提供的。

  殖民地時代視本地官員為雇傭兵,回歸之後,港人當家作主,特首和問責官員們要清楚為何而戰。古人說:“無欲則剛”;理學家更進一步,程頤主張“去人欲,存天理”。為官的私欲少了,不但能剛強敢於作為,而且因為“以民為本”,心境清明,更能找出方向,知道甚麼該幹和甚麼不該幹。(這裡稍為叉開一下。同樣道理,香港其他從政人士,尤其是議會中人,如果只曉戀棧位置,嘩眾取寵,不如歸去了。你們如不自行了斷,也早晚會被淘汰,而將來歷史決不會對你們客氣。)

  我們的特首和高官從“以民為本”,從香港和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會看到甚麼東西,大家都不知道。但有一點我們是十分清楚的,這肯定不是香港目前的扭曲和病態的存在。“以民為本”的重要一條,內地是如此,香港也是如此,就是讓所有市民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要達到這目標,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土地及房屋政策。內地建設部部長剛宣布:中國將“人人享有適當住房”。香港人均收入是內地的十多倍,理應更加有條件達成這個目標,並且做得更好。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公屋建設,有一段時期是做得不錯的,曾經是新加坡房屋政策開始時的模仿對象,而到今天,我們仍有近半人口住在公屋和居屋,成了香港安定繁榮的基石。只是回歸前後政策便開始走樣,支離破碎,前後矛盾,不知所謂。今天的土地及房屋政策除了能為政府和地產商帶來可觀收入之外,總的來說是一塌糊塗,完全是社會穩定、繁榮、發展的跘腳石。建議特首在適當時候,委托學術機構就這課題作詳細的研究,並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從公平、效率和環保的角度,全面檢討香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並作出新的建議。這是香港下一階段穩定與和諧的最重要措施;此舉亦等於對市民宣示,香港已不再為地產財團所劫持;已經解放、自由。

  這樣一來,香港一大片空間便陸續騰了出來,讓本地的中小企業,以及外資企業,能夠發展。租金平穩,加上沒有龐然大物的威脅,香港的整體經營成本便會平穩,競爭力便會逐步回復,經濟活力便會重現。先不說別的,只要租金續步普遍下降,或者起碼長期不升,很多有特式和性格的小店和食肆便能生存,香港作為購物天堂和美食中心的地位才能維持。像今天的每個商場千篇一律都是那幾家連鎖店,我們自己吃厭了、逛厭了沒有選擇,但遊客會回頭嗎?

  人人有機會,有空間,香港人不仇商、不眼紅、都想創業做李嘉誠的傳統便會慢慢恢復。大家會敢冒險,願創新,科技才能立足。有特色的老店能一做就是幾十年,社區才會形成,市民才覺得有根,視野才會長遠。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長遠觀點和打算,也就沒有“前途”這個概念。“搵快錢”的香港,就是沒有前途的香港。

  在這個新的公平、效率和環保都並重,活力充沛的大環境底下,政府推行親商(business friendly)政策,便利廣大中小企業的創立、生存和發展,誰曰不宜?到時大概只怕政府不夠親商而已。人人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和諧,反對派不管怎樣兇,都難免被邊緣化,大不了只是社會中健康的制衡力量而已,不單無傷大雅,我們還要像保護珍稀動物般維護他們。而這也就是胡錦濤所鼓吹的“和諧社會”,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進一步說,這也是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的原意,也就是分頭並舉,互相促進,最後在“和諧社會”之上殊途同歸,共同為民族復興大業而奮鬥。朝這方向邁進,“一國兩制”才能發揮最大的積極作用,而香港才配作鄧公心底裡最愛的“東方之珠”!(下一個十年 四之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