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簡旭伸的文章說,東南亞華人與華文媒體對於台灣向來關心,尤其是民主轉型過後,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如何在全民選舉中奪回並繼續執政的台灣政局動態,更是許多人關心的焦點。民進黨長期台灣本土化的印象早已讓人根深蒂固,並不意外。只是這幾周的國民黨竟然也朝此一趨勢發展,許多關心台灣政情的人便難免有些錯愕,甚至不太以為然!
筆者認為如此 “誤會”甚為可惜,趁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下周即將來到新加坡參訪之前,確實有必要將此議題好好討論一番。
國民黨整體政策產生變化
國民黨這幾周在台灣認同政策上的一些轉向,可以由下列幾件事情看出端倪:
其一,蔣介石的曾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表示蔣家確實對不起台灣人,需要向台灣人民道歉,該黨幾位深藍“立委”雖不以為然,卻有不少淺藍“立委”與黨工表示支持;
其二,國民黨更改黨章,除了首度將“台灣優先”的字眼納入之外,還將“統一”字眼排除,馬英九也親口證實這一改動方向;
其三,馬英九在日前一場演講中,主張台灣要以(與中國)“對等”的方式參予國際社會,例如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其四,馬英九說他上任之後願意與中國談判,但是中國一定要先撤除飛彈;
其五,馬英九面對台灣與哥斯達黎加的斷交處境,除了譴責陳水扁的外交政策,也提及中國大陸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確實不可取;
其六,國民黨甚至主張,要提名台灣奇美醫院詹啟賢擔任該黨不分區“立委”,詹啟賢是當年319 槍擊案中給陳水扁縫合傷口的主治醫師,曾經很長時間被國民黨指責是槍擊疑案與衍生的選舉爭議之共犯。
這幾件事情看似獨立,其實國民黨的整體政策已經清楚發生變化——國民黨正要與民進黨爭搶台灣本土化的論述權!
逆勢操作註定再做在野黨
這一趨勢,相信對許多關心台灣政局與國民黨前途的中國人與海外華人,是一個“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只是對國民黨而言,這一系列的轉型甚為重要。因為這攸關到國民黨能否清楚回應台灣社會這幾年在認同議題上的快速變遷: 台灣本土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這趨勢清楚表達在台灣的民調上,認同自己是純粹中國人已不到一成,並且以老年人口為主。同時,已經有超過五成台灣人認同自己只是台灣人,這其中還以年輕族群占大多數。
要取回2008年的執政權,國民黨在此時強力回應此趨勢,坦白說,都還勉強只能與民進黨打成平手。若是再消極不回應 (例如主張經濟發展才是唯一政見),甚至要“逆勢”操作(例如變成更中國化),恐怕只能再繼續做八年在野黨。
到那時候,對於台灣、台海以及亞太地區的政經變局,國民黨能著力之處更少,而此區域安全穩定則也可能更難以捉摸。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人以及東南亞華人其實不用太多苛責國民黨,反倒是可以視為此系列變化,乃是國民黨為求執政之“階段性”策略。
國民黨對台灣政經發展的正面貢獻,在台灣已有定論,它對台灣民主推動與本土化的認同變遷,也做過不少努力,並且某些主張與民進黨並無兩樣: 例如國民兩党都說,在1996年“總統”直選之後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民兩党也都表達,獨立與統一在民主社會中都是言論自由以及公民選項。
再者兩黨也同意,任何改變台灣現況都需要2300萬人公民投票同意;未來海峽兩岸要對等(而非中央與地方) 談判等。最後,國民兩党甚至也主張台灣需要一定的國際空間。
不止民進黨要本土化
只是台灣以及海外媒體報導時,經常(不經意地)當民進黨討論上述主張時,就大幅渲染,並且直指它與台灣本土化掛連。反倒是當國民黨表達上述看法時,媒體給予較少篇幅,或是輕描淡寫,或者說國民黨還是追求終極統一等,用以說明國民黨與民進黨還是不相同。
就筆者觀察,其實這樣正是“愛之適足以害之”。若國民黨上述主張早已發揮效果,讓台灣選民與全球華人都熟悉了,則在所謂本土論述上,國民黨根本可以同民進黨爭鋒相對、不遑多讓,再輔以其過去優秀的執政經驗,一定可以輕易主導選舉議題發言權,甚至是搶回地方到“中央”的執政權。
換言之,過去幾回敗選,所謂國民黨比民進黨不會選舉只是台面上藉口,在其背後,“台灣認同”論述失守才是國民黨的真正罩門。
台灣政局一直是以“詭譎多變”聞名。去年3月此時,馬英九帶領國民黨打贏前年底縣市長選舉,風光一時; 而該次國民黨勝選也導致謝長廷被迫離開行政院長一職,黯然下台到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人。
如今馬謝兩人竟然都成為兩大党的“總統”參選人,並且同時都有些許官司纏身。在目前台灣司法堪稱獨立,但是司法品質有待商榷的特定脈絡下,兩人都暫時無法確定是否可以清白參選——更何況兩人同有直轄市長以及党主席等雷同政治經驗,民調差距亦不是非常顯著。
在兩人差異有限之下,“台灣認同”這個議題鐵定成為兩大黨不能退讓的必爭之地!
所以為求勝選,國民黨這幾周來對於“台灣認同”的政策變化,東南亞華人與華文媒體實在不宜過度挑剔,反之,甚至不妨給點鼓勵。畢竟本土化與台灣化已經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長期不可逆趨勢,那就讓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此相同起跑點下共同競賽。也就如此,才可以真正對比出兩黨在其他問題上的能力差異。
如此一來,也不致於讓民進黨因為族群政治與認同議題而老是取巧,贏的不光不彩;而國民黨,則被迫因此老是含冤,輸的不明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