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環球時報:不可盲目推廣“中國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18 10:58:10  



  文章分析說,中國模式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由於各國國情、發展水平、方向和需要以及對中國發展模式認同和認知的不同,也呈現出多種形態。比如,一些國家國情與中國有較多的相似之處,但發展的總體水平落后於中國,兩國關系好,執政黨又經常交流治國、治黨經驗,從而在發展的一定時期內,在總體上把中國作為一種“發展模式”來參考和借鑒。越南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越南發展所走的路子和推出的政策,諸如在越共的領導下積極、主動地推進改革開放(越南稱革新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定向(或譯方向)”的市場經濟、漸進式地推進政治改革,以及一些具體的改革開放舉措如設立經濟特區、工業區、出口加工區等,都借鑒了中國的模式或經驗,當然也結合了越南的國情,具有越南的創新和越南的特色。

  與越南的情況不同,文萊、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以及泰國等老東盟國家,發展水平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大多高於中國,在長期探索本國發展道路有其成功經驗也有教訓,與中國國情差異尤其是文化上的差異較大,不會把中國模式作為一種“模式”借鑒。尤其是以穆斯林為居民主體的國家,馬來西亞、印尼可能形成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引起國際上的關注。當時著名的美國學者亨廷頓就認為,“如果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繼續發展,它們就可能在發展方面提供一個伊斯蘭模式”。在這一問題上,一向“反西方”的馬哈蒂爾的看法與亨廷頓“異曲同工”,他認為擁有伊斯蘭文化遺產、經濟迅速增長的馬來西亞將有機會創造一個“完整和天然的伊斯蘭發展模式”。新加坡前駐美國大使許通美也認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的成功可以作為伊斯蘭世界的典范。它們的模式比伊朗更具有吸引力”。但是,無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他們的發展模式還在探索中,還沒有成為得到其他國家所肯定的一種發展模式。至於菲律賓,在政治發展方面已確立起了自己的模式,在宗教、文化上,也有受天主教影響大、受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影響較深等特點,其發展模式雖未定型,但有其顯著的獨特性,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變化,與“中國模式”的差異性還是較大的。

  而對於新加坡而言,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遠高於中國,並且已經形成為人稱道的發展模式,也由於海島城市國家的特殊性,尚處於較低發展階段的中國模式對新加坡的發展是不會產生“模式”上的影響的。但是,作為在東南亞和世界上有影響的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中在中國投資最多(約佔東盟國家投資70%)和貿易量最大(佔東盟國家對華貿易的25%)的國家,也由於在民族關系和文化上與中國的關系,新加坡領導層一直高度關注中國的發展,一些領導人如李光耀明確地肯定了“中國模式”。

  周邊國家更看重中國機遇

  文章指出,盡管近幾年東盟一些國家的領導人都表示了要學習中國發展經濟,但是從總體上看,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他們普遍重視和首先關注的,是如何抓住規模巨大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機遇,減弱因某些領域出現競爭而造成的壓力,通過擴大與深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加快東南亞經濟發展,而並非中國模式的影響。東盟秘書長王景榮2004年 10月在“中國工商領袖論壇”上明確表示,“中國的崛起對東盟不是一個威脅,而是一個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通過雙方的努力,東盟和中國能夠建立起牢固的持久的伙伴關系,實現經濟的共同增長和繁榮”。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駁斥西方的“中國威脅論”時,他強調的是中國與東南亞的友好關系,特別是上世紀 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給東南亞帶來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新加坡領導人一再強調的,也是“中國經濟增長將給東南亞帶來繁榮。”

  東盟強調中國的經濟影響,這是因為東盟的當務之急,是在區域化、全球化的競爭形勢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以加快經濟發展,而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展模式在東盟還是一個“從長計議”的問題,而且,由於國情不同,東南亞國家的模式差異也較大。東盟內部首先關注的是如何加快其“一體化”進程,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一體化。

  必須避免“模式之爭”

  由於所處的發展階段相似,中國同東南亞國家還是存在競爭的。中國的崛起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崛起,由於中國這個大國在經濟和人口規模方面的巨大的競爭力,東南亞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懷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復雜的心態。喜的是中國的發展給東南亞帶來巨大的機遇,憂的是中國的崛起帶來的挑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05年10月訪華時說, “中國的崛起是當代最重要的事件,世界各國要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全新局面,是一大挑戰”。作為中小型的發展中國家,東南亞國家的這種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中國和東盟已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競爭。盡管發展模式不一,但無論中國還是東盟的發展,都意味著雙方共同利益的增進,合作基礎、交流范圍和領域的擴大。中國和東南亞既有共同之處(發展中國家)又有不同特點的發展模式之間的互動,有利於汲取彼此有益的經驗,豐富和發展自己,有利於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因此,“模式”可以研究、探討、分析、比較,但“模式”不必爭,也無需爭。決定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發展模式” 的根本因素,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的趨勢是多樣化的。這些模式相互之間產生的影響,例如“新加坡模式”和“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和“越南模式”,完全不是也不可能是對立的,而是可以互相學習和借鑒的。中國就從新加坡發展模式中學習了許多有用的經驗。同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致力於探索的模式,真正形成都還有待於長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隻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發展,形成較為成熟的 “模式”。

  文章指出,成功的模式不是爭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對於成功的模式,其可以學習和借鑒之處,別的國家自然會產生高山向往之情,會學習、取經。這對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對當代世界的發展都是一種貢獻。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多樣性決定了發展模式必然是多樣的,即使是成功的發展模式,也不能“唯我獨尊”。不同發展模式的國家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平友好,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熱衷推銷、拔苗助長,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的。“西方模式”在亞非國家中的失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