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學者:中國正成為國際的影響者甚至決定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23 13:21:30  


   
  全球一體化與民族化  
 
  “全球化”業已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被全球化了的“國際公民”疲倦地遊走于國際之間,驀然回首,發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全球“一體化”趨勢在實踐上有這樣的正面佐證:商品的自由流動,使諸多窮鄉僻壤都能感受到國際分工所帶來的“消費者剩餘”——物美價廉;資本的縱橫馳騁,突破國家樊籬,把一個個孤立的國內市場納入國際市場;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空前增加,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與地區走向聯合,實行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甚至是人員的自由往來;昔日彌足珍貴的國家主權正在歐洲淡化,歐洲各國正擯棄獨立而走向新的聯盟;近年來,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使部分敏感的人們意識到“同舟共濟”的共同使命,正努力共同攜手來維護地球家園……   

  “一體化”趨勢的有力反面佐證則是,“國際警察局長”——美國借用國際組織對一些其討厭的國家進行制裁,就是人為將相關國家隔離于全球一體化之外,使其無法正常享受國際交往的好處。   

  即便可以列出更多的正反事實以證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也無法顛覆全球的民族化的實質。商品以“國產”劃分,人員以國籍來論,資本似乎無國界了,但是資本所有者依然有明確的國籍,資本所贏得的利潤總是有著固定流向,而且當資本遇到流動障礙後,總是依靠特定國家的力量進行掃除。因此,資本所有者的國界決定了資本國界,財富積累的國界決定了資本國界。  
  當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們向國民暢想全球一體化偉大進程,描繪世界正走向大同時,發達國家卻在它們的夕陽產業上加快構築貿易與市場壁壘,製造越來越多的商品與人員自由流動障礙,在高新技術上往往不惜採取出口管制。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還不斷強化自身具有明顯競爭力的領域(如服務貿易、金融資本等)的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發達國家在不斷強化傳統民族特色的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又培育出新的民族品牌,如法國的香水、德國的汽車、瑞士的精密儀器、義大利的時裝、日本的電器、英國的金融服務以及美國的好萊塢、華爾街與高科技等等。新的國家核心競爭力形成,鮮活而有力地說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的應變與自變   
 
  在世界體系的函數式中,中國已經不再是個“應變數”,而是“自變數”。中國不僅應世界的改變而改變,同時也正在改變著世界。  

  中國人習慣了謀定而後動,習慣了順勢應人。而如今在不知不覺中,中國以小竹筷撥動了世人心弦,中國民樂在世界舞臺的歡快演奏才剛剛開始。   

  近現代以來,因為持久的積貧積弱,中國人逐漸養成了順應世界變化的習慣。順應世界潮流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明智的。“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命運不再由國際列強決定,但是中國依舊是一個“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旁觀者。   

  改革開放後,中國主動參與國際分工,積極利用國際資源與國際市場,埋頭苦幹,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即便如此,中國人依舊習慣了世界是世界,中國是中國,中國教科書中的“世界史”不包括“中國歷史”,“世界經濟”也不包括“中國經濟”。好像世界的變化與中國無關,中國的變化只是世界變化的一個“應變數”。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發現,世界對中國的關注急速升溫。“中國製造”、“中國因素”、“中國價格”、“北京共識”以及“中國威脅論”、“中國機遇論”等等此起彼伏,蜂擁而至。昔日連中國政府的行為都很少能引起國際關注,如今中國企業、中國商品、中國資本的動向,甚至中國國民在國際上的舉手投足,也可能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熱議。  
  當中國人仍然習慣作為國際體系的接受者時,國際社會關注的卻是中國正在成為國際體系的“影響者”甚至“決定者”。中國已不知不覺地成為世界經濟以及國際體系、秩序與規則的“自變數”。中國的變化正在引起國際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反過來作用於中國政府、企業乃至個人的決策與行為。當我們的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企業與公民,還沒有清晰自身的法律責任、道德責任與社會責任的時候,國際責任則撲面而來,而且難以規避。 樹欲靜而風不止。時代在給予中國很多機遇的同時,也正給中國人帶來越來越多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