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揭秘日記中的蔣介石:三讀手抄本聖經(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30 17:03:19  


 
到農村工作去
  
  蔣介石早年是國民黨左派,他學習俄文,也讀了一些馬列著作及有關共產主義的書籍。1923年9月,蔣率領孫中山派出的中國代表團赴蘇聯考察,日記顯示出他的思想此時發生變化,他看到蘇聯的優點,也看到蘇聯的問題,尤其是蘇聯對中國的野心。到了12月,他說,共產主義雖好,但是不適於今日之中國。但很可惜的是,由於1924年的日記遺失,完全瞭解該時期蔣思想轉變的整個過程已不可能。郭岱君說,蔣還曾懷疑,是中共派人偷走了這本日記。
  
  1926年3月,蔣發動“中山艦事件”,氣走汪精衛,使他的權力更上層樓。對此他曾表示,其中秘密,須等其死後看他的日記。楊天石教授曾根據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保存的蔣介石部分日記(毛思誠抄本),寫了《“中山艦”之謎》,解釋這一事件。2006年,楊在胡佛公開的1927年蔣日記手稿中第一次發現“歐陽葛來訪”的記錄,從而證實其對“中山艦”之謎的揭示是正確的。
  
  1926年,國民黨右派為了分化廣州國民政府中的左派,造謠稱汪精衛與蘇聯串通,要綁架蔣介石到蘇聯。歐陽葛將此謠言傳給蔣介石,後歐陽自認有功,就寫了有關中山艦事件的回憶錄,蔣看後不快,將文章放入抽屜。其日記中所記“歐陽葛來訪”即證明了確有此事。
  
  蔣其實很瞭解國民黨內的問題,他主張國民黨官員應該多與農民接觸,每人應到農村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到都市來。 他也確實想解決中國農民的土地問題,日記中多次提到“要解決耕者有其地”,主張“二五減租”等,可惜因為日本侵華,最後都未能實現。

提和談,殺無赦
  
  內地史學界對蔣的對日策略一直多有批評,特別是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清黨剿共”及“不抵抗主義”主張,被貼上了“投降派”的標籤。此次公開的蔣在抗戰時期(1931—1945)的日記,揭示了他有關抗戰的真實思想及其複雜性。 
  
  早在北伐戰爭時期,蔣就有“三日亡國”之論,認為中日國力懸殊,一旦開戰,中國沿海地區就會陷入日軍之手。因此北伐軍要刻意避開日軍,繞道北上。根據楊天石先生的研究,日軍於1928年出兵濟南,製造“五三慘案”,對此蔣最早提出對日“不抵抗主義”。
  
  日記同時顯示,蔣的民族主義情緒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變得十分強烈,特別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他的對日主張發生了重大轉變,“中日必有一戰”成為其主要觀點。縱覽其抗戰時期的日記,不但“雪恥”二字的出現極為頻密,而且對日每每以“倭寇”稱之。
  
  蔣氏抗戰思想的複雜性在於,由於他認為中日軍事財政等實力對比懸殊,雖然戰爭不可避免,但中國絕無可能短時間取勝,應該一方面爭取國際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積聚力量,積極備戰,因此,1930年代蔣設法通過多種管道與日本軍方、民間、國會議員、內閣等等各方維持聯繫,和談也一直在進行。
  
  “在日記裏他一直強調,中國是弱國,根本沒有能力抗日,所以只有拖,一直拖延最後決戰的時候,好利用這個時間積極備戰”,郭岱君說,“另外他期待日本與蘇聯能夠開戰,這樣能夠兩面拉鋸,減輕中國戰場的巨大壓力。”
  
  “那些管道傳遞給蔣的資訊是,日本內閣當時有兩派,一派認為‘九一八’之後,滿洲拿下來就好了,最多再侵佔華北一部分;另一派主張繼續擴大戰場,直至佔領中國。甚至有消息說,日本內閣很可能會因為不同的政見而使入侵派下臺。”郭岱君表示,這些連綿不斷的消息,使蔣介石相信應該穩住陣腳,爭取時間,進行抗戰的準備和動員。
  
  但中日正式宣戰後,蔣開始堅決反對和談,他在1939年的一份批示中說:“今後如再有人借汪精衛事來談與日本和談之問題,以叛國罪論處,殺無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