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早報:“中正紀念堂”更名之爭的實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0 11:57:17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李理的評論文章說,“中正紀念堂”這一台北標誌性建築,近期卻因是否改名引發不斷的爭議,直至延伸至堂前廣場上的“大中至正”牌匾。它是一個怎麼樣建築,蘊含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民進黨為什麼一定要改名?甚至連“大中至正”的牌匾也難脫惡運! 
   
  中正紀念堂的結構與文化內涵 
   
  台灣中正紀念堂是為了紀念蔣介石而建設的,占地1萬5600平方公尺,其基地的街廓過去曾是台灣陸軍總部的舊址。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行政院”成立籌備小組,決議結合民間捐款及官方出資在該地興建了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最後從43件參選設計圖中,選中以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為首的集體作品。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80年3月底完成,並于同年4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整體建築設計以中國傳統帝王建築風格為其特色。 

  中正紀念堂可以說是台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群,園區裏坐落著中正紀念堂、中正公園、牌樓、圍牆、瞻仰大道、“國立劇院”、“國立音樂廳”等建築,它雖是蔣介石的紀念館,但卻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文藝表演中心及群眾休閒之去處。 

  紀念堂建築群及附屬園地共占地25萬平方公尺。在此地段上除興建紀念堂外,並附建“國家劇院”及音樂廳。整個建築群設計之構想為:表達中華文化精神;創建新穎設計,並具有莊嚴而獨特之風格;有效應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並講求經濟與實用。
 
  紀念堂主體建築全部採用中華文化之風格,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徵自由、平等之青天白日色調。紀念堂平面設計採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八角,造成多個“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
 
  紀念堂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居中立蔣介石座姿銅像,以供瞻仰。下層大廳設有文物展視室、中央通廊、演講廳、懷恩藝廊、中正藝廊、瑞元廳、圖書館、“蔣公紀念室”等。圖書館采全開放式管理,主要館藏特色為蔣介石思想言論及其相關著述及中國現代史有關文獻、政經論著、研究台灣之史料、民俗等圖書資料3萬餘冊,期刊150餘種。視聽區設有十個個人席位, 視聽內容涵蓋文化教育、史地、音樂、美術、演講等,包括錄影帶、錄音帶、雷射唱片等視聽媒體。

  從以上內容來看,中正紀念堂不論從建築結構還是從設計理念,都強烈地體現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它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作為園區中心的中正紀念堂,其主建築基座模仿北京天壇的祈年殿;藻井的巨大的青天白日“國徽”圖案;整個結構象徵“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的基本色調。不能不承認,“中正紀念堂”在當年確實具備著政治圖騰之涵蘊,但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它的旅遊文化休閒功能,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價值。今日的中正紀念堂就仿佛是香港的太平山或是東京的鐵塔,是台北的一個旅遊景點,提供著人們旅行的去處。 
   
  更名拆匾的真正意涵 
   
  李登輝當上“總統”之後,就借民主之名悄然解構國民黨的党國體制,“中正紀念堂”於是成為統獨爭議焦點之所在。“台獨人士”稱之為“中正廟”,充分表達了他們對蔣介石的不屑。正是因為“中正紀念堂”所具有的政治圖騰意義,台灣朝野兩大政治陣營早就圍繞其名稱,展開政治論爭和較力。 

  但是,最早提出修改名稱的不是民進党議員,反而是國民黨的“立委”黃德福。他在2002年2月提出,中正紀念堂應將蔣介石之後的兩位故“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的相關資料一併整理收藏,並參考美國“總統紀念館”的做法,改名為“總統紀念堂”。但這項提議卻遭到章孝嚴的強烈反對。 

  章認為每位“總統”在歷史上的作風和定位都有所不相同,將所有的已故“總統”放在同一個紀念堂,不但失去紀念的意義,而且不倫不類。黃德福的原意,或許是希望國民黨借助此舉卸掉沉重的歷史包袱,浴火重生,但卻觸動了台灣人最敏感的認同神經,引發了已知與未知的各種矛盾與衝突。 

  以此為契機,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王拓建議,將中正紀念堂現有的硬體設備以及鄰近的中央圖書館一帶,改建為“國會大廈”、“國會圖書館”及“國會廣場”。民進党“立委”蔡同榮則建議把中正紀念堂及廣場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堂及廣場”,以紀念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 

  旅日“台獨”人士、“國策顧問”金美齡說,這是全台北最好的地段,不應該作為“老蔣的地方”,建議改稱為“台灣建國紀念館”或“台灣獨立紀念堂”。台灣團結聯盟(台聯)的“立法院”黨團副幹事長陳建銘更順勢提出,應該一併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慈湖、頭寮的陵寢開放為觀光休閒區。 

  由於擔心產生親者痛、仇者快的效果,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最後表示有關紀念堂改名的提議,只是黃德福的個人意見,不代表國民黨的立場,來冷卻這項爭議。

  競選活動再次挑起爭論 
   
  圍繞著明年的“總統”大選,中正紀念堂再次成為台灣矛盾鬥爭的焦點。 

  將中正紀念堂更名,是民進黨“去中國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想贏得大選的一步棋。中正紀念堂的更名與拆除“大中至正”牌匾這兩件事,其實都是在假借台灣社會中在威權時代形成的對蔣個人的怨恨,打碎這個象徵意義上的國民黨圖騰。借刀殺人,達到去蔣化,“去中國化”的目的,以圖打擊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的競選氣勢。 

  這一方面可以宣洩一部分人對蔣的宿怨,另一方面又可向那些民進黨的鐵杆追隨者討好,其最大目標為明年大選佈局。不論是陳水扁個人還是整個民進黨團,都把這次選舉當成“聖戰”來打。如果輸掉明年的大選,陳水扁及家人和很多的民進黨相關者,都將會受到司法的審判;而民進党在遊錫堃出走、扁謝對立的情況,其分裂也可能是不可以免的。所以,他們加緊尋找機會,製造台灣分裂,以圖亂中取勝。“中正紀念堂”更名,這是這其中的一件。民進黨的這種急迫行動表明,他們輸不起! 

  今年5月,台灣“行政院”在院會中廢“中正紀念堂組織條例”,並將中正紀念堂正式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台灣當局本來有意拆除圍牆,同時為了將蔣介石銅像移走及更名,曾用大型布幔擋住“中正紀念堂”等字眼。 

  而台北市政府也以違法為由,強力拆除並且罰款,同時宣佈將中正紀念堂列為暫定古跡,接受“文資法”的保護。 

  民進黨於是運用執政的行政資源,開始與台北市進行鬥法。11月6日,“文建會”通過將中正紀念堂列為“國定古跡”,其範圍包括“正面牌樓”、“民主廣場”、“民主大道”、“台灣民主紀念館”。 16日,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中正紀念堂已經更名,需要名實相副,因此要將牌樓上“大中至正”更換名稱。台灣“教育部”隨後提出“國定古跡再利用”計畫,將“大中至正”牌匾改為“自由廣場”,而原先“中正紀念堂”標示,全部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 

  23日,台北市政府以此舉會破壞建築本體、違反古跡保存為由,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申請臨時處分。30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認為,“行政院”文建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各有指定古跡的許可權,且依法不得對行政處分提出假處分,裁定台北市府敗訴。 

  本月3日,台灣教育部官員稱,等文建會提出的“古跡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修法完成後,將立刻動工拆除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匾,“最快在週三(5日),最慢週五(7日)” 4日,台北市政府將對於台灣中央政府是否有權接管古跡,申請“大法官釋憲”。 

  今後,“中正紀念堂”更名一事的發展還無法預料,不排除其演變成政治流血事件的可能性。中正紀念堂是否應當更名,已經不再是單純涉及到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及去中國化問題,而淪落成為民進黨選舉重要的策略。 

  也許在台灣凡事都可以被泛政治化,但政治真的能成為生活的全部嗎?“大中至正”雖隱有蔣介石的名字“中正”,但“大中至正”更是不偏不倚“中庸至當”的君子德品的表現。就算蔣介石有許多錯咎,也不應當完全抹殺蔣氏功業吧!不管怎麼說,蔣氏也曾對台灣有所貢獻,更是台灣經濟奇跡的奠基者。2007年11月29日《聯合報》文章說的好:“蔣介石生前當然未做到大中至正,但後繼人仰視這座牌樓,皆可藉‘大中至正’自警自惕;這四字其實是千秋永世的領導者所應自我期許的政治境界,也是應有的最低要求。” 

  “中正紀念堂”更名之爭將引起台灣何種政治較量,還值得觀察。 (本文寫于“大中至正”牌匾拆除之前。) 


    相關專題: 捍衛大中至正 中正堂濺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