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地的莊稼地和農民已被納入一個全球範圍的統一市場。 |
“油又漲了。”“還要漲。”
鄧新榮夫妻倆逛超市的時候,看到5升裝“魯花”花生油現價是128元,比幾個月前漲了十幾元。兩人擠在一堆人里,上下比較了一番,最後放棄了花生油,鄧新榮把一桶5升裝的“金龍魚”調和油搬到購物車里。兩人抱歉地從一群老人中擠了出來。
中國豬肉漲價的速度太快,某種程度上沖淡了對其他食品漲價的關注。其實,從肉蛋禽奶到面粉和大米,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漲價。食用油價漲得早,從2006年下半年就起步了。面粉和大米漲幅不大,則得益于國家陸續向市面上拋出了國家儲備糧,平抑了價格驟升的勢頭。
價格上漲,在經濟學家看來,要麽是商品供應不足,要麽是鈔票發得太多。兩者必居其一,或者兩者同時發生。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里,除了猪肉産量减少,中國的農産品生産幷沒有發生异常顯著的變化,糧食生産穩中有升,2007年産量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消費也沒有急劇增長。在供求平衡的情形下,中國的糧食漲價看上去更像是單純的貨幣現象。
但糧食專家不這麽認爲。
“這一輪糧食漲價是長期的、世界性的”,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黃季焜說,“它將終結100年來農産品價格長期下降的曆史。低價農産品的時代將一去不複返。農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紀元。”
糧食專家們紛紛提醒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要准備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前所未有的漲價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農産品(如小麥、大米、玉米、大豆和油料等)價格一直與世界市場保持著緊密的聯動。很少有人注意到,2007年底,小麥、大米和玉米的聯動突然中斷了。
在國際糧食價格急劇上漲的時候,2007年底,中國開始控制以至禁止糧食出口,幷且向市場投入了大量國家儲備糧,平抑糧價的上漲勢頭。中國居民的“米袋子”一直保持著充足的供應,價格也相當平穩。這多少使我們忽略了世界糧價的真實走向。
但大豆和油料的價格,却繼續與國際市場價格保持著聯動關系。在最近10年內,中國消費的食用植物油總量增長了1倍多,2007年人均消費量達到了17公斤。加上國內養殖業對豆粕需求量的增加,中國大豆和食用油的生産無法自給,只能求諸國際市場。大豆是中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産品,也是在中國觀察世界糧價的窗口和晴雨表。
據海關統計,2007年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838萬噸,大豆3082萬噸,分別比2006年增加169萬噸和258萬噸。由于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全年激升75%,中國的食用油價格也一路上揚。
數據顯示,大豆幷不是2007年漲價幅度最大的農作物。去年小麥價格上漲112%,玉米價格也上漲了47%,都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價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