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爲大破大立做好准備
在博鰲論壇舉行的“胡蕭會”上,胡錦濤訴諸于台灣社會各界,幷獲得廣泛好評的立場和政策宣示,是否遭遇到來自內部的各種質疑和壓力?北京對兩岸關系即將面臨大破大立的歷史轉折是否依然缺乏信心,或者缺乏內部共識?如果不是,那所謂對馬英九是否能够順利接掌政權的擔心和牽挂,反映的就是缺乏對台灣政局走向最起碼的信心,抑或是對陳水扁在下台之前伺機反撲的可能性依然保持高度警覺。如此遷就自己即將遭遇和正面迎受的政治博弈對手,在兩岸關系歷史上,尤其是國共互動的歷史上是極爲罕見的。至少,這樣的話語禁令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相當深刻和强烈的。
同步的思考還包括:“胡蕭會”上,台灣方面主動提出了“十六字箴言”,也主動提出了四個期待。我們注意到了這個主動態勢,不是來自東道主,而來自台灣,在兩岸關系互動史上似乎也是少見;
在“胡蕭會”前,馬英九主動重申“九二共識”的同時,更多强調了“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的不可分割性,甚至揚言,如果不包括“一中各表”,兩岸就不必談判了。這樣主動出擊的姿態,在以往的兩岸關系互動中也是殊少遇見的。
“殊少遇見”的還包括,對于即將恢複的“兩會”協商談判,多半是台灣方面主動提出了諸多議題,其中包括7月起實現周末包機、開放大陸觀光客赴台、年底開放央行兌換人民幣、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年底實現兩岸直航、海基與海協複談,乃至涉及敏感政治定位的設立“辦事處”等,還將每項協商議題都確定了具體時間表,這是兩岸關系互動過程的一反常態。
文章表示,一邊厢是靜默不語,顧全大局,一邊厢是頻頻放話,不斷展示積極進取的企圖心;一邊厢是釋放利多,一邊厢是謹慎低調。北京的審慎或有更多自身的政治考量,而國民黨一反常態的政治過動,或有其急于兌現競選支票,爭取民衆認同的現實考量。但我們也知道,期待值過高,一厢情願的遠景太多,勾勒的藍圖過于美好,在錯綜複雜的兩岸關系歷史進程中,往往難于獲得預期的目的,反而會有背道而馳的結局。
台北的手舞足蹈,和北京的沉默不語,不由得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擔心:在兩岸關系醞釀“大破大立”的歷史變化之前,北京和台北都准備好了嗎?
且讓我們在紀念辜汪會談十五周年之際,細細思考這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