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滸村,認爲種糧賠錢的幷不只是左宗全,采訪中,不少農民都告訴記者,在外出打工和在家種地之間,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而記者在重慶多個産糧區縣的采訪中也發現,這種觀點十分普遍。
永川區農業局副局長王棟林:“單獨一家一戶肯定是虧損的,他也就是賺點自己吃,然後就把自己那部分的勞力不算錢,應該說是沒有什麽效益。”
重慶人多地少,按照目前的糧價,一畝地的投入産出,無論如何也不能和農民打工的收入相比,因此,大部分農戶認爲種糧幷不賺錢,從而對糧食種植粗放管理,不願學習種糧技術,雖然目前重慶耕地和稻種有著畝産1400斤的潜力,但目前的平均産量也只有800斤。
張洪松:“不是品種的單産潜力不够,是生産跟不上,生産跟不上的原因是包括農民使用技術的積極性很差。”
糧食單産難以提高,農民家里的存糧也在减少,在重慶合川區的一個小鎮上,一個收糧賣糧的經營戶告訴記者,去年同期,每逢趕場他都能收到一兩千斤稻穀,但現在,他只收到了幾十斤。
重慶一些農民種糧熱情不高,很關鍵的原因在于種糧收入趕不上外出打工,再加上耕種方式粗放,糧食産量有限,收益偏低,那通過流轉的方式把土地集中,發揮規模效應、擴大産量,是不是就能讓當地的農民種糧呢?再來了解一下。
在江津區雙福鎮,記者看到600畝的稻田流轉給恒河果業有限公司後,被種上了柑橘,像這樣的柑橘園,每畝接近4000元的淨利潤遠遠超過糧食。
離這個示範園不遠的另一塊大田,上百畝的耕地流轉後變成了柑橘種苗園和檸檬園,重慶市恒河果業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李隆華告訴記者,檸檬園的經濟價值更高,可達到六千到一萬元的産值。
李隆華告訴記者,像這樣的種植園,他們計劃在重慶發展18萬畝,另外,在重慶璧山縣新堰村,記者看到,以往的耕地都被改種了蔬菜。
重慶市璧山縣新堰村村民伍思群告訴記者,她把別人弃耕的20多畝水稻田承包過來後,都改種了經濟價值比較高的番茄,每畝淨利潤也可達5000塊錢。
另外,在永川區農業局提供的這份情況介紹上,記者也看到,占永川土地承包總面積25%的耕地已經實現流轉,到十一五末,計劃流轉的土地面積將達到耕地面積的40%,但是,記者同時也發現,大量的耕地流轉後種上了桑樹、茶葉、和各種果樹等經濟作物。
記者:“你現在擔心這些承包大戶爲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放弃種這個水稻嗎?”
王棟林:“還是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爲糧食比較效益很低。”
那麽,目前重慶全市土地流轉的總量又有多少?張洪松告訴記者,全市去年流轉總量的17%左右。那麽,這17%流轉的土地又有多少種了糧食?張洪松稱,流轉的耕地當中只有三分之一種了糧食。
這些數據表明,目前重慶已經有11%的耕地已經不再種糧,但讓人想不通的是,實現了規模化經營的耕地,通過機械化就可以節省大量人工成本,再加上國家的補助,種植糧食應該說有錢可賺,這些承包大戶爲什麽還是不買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