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元錢一斤你滿意嗎?”
重慶市永川區長豐村村民:“2元錢一斤可能就種的出來了。”
分散的農戶由于達不到規模化種植,技術上也不够先進,因此水稻種植成本相對較高,那對那些資金相對雄厚,技術先進的承包大戶來說,什麽樣的糧價才能讓他們心動?
伍思群告訴記者,從目前看,即使穀子達到1.5元一斤也仍然不如種番茄賺錢,但糧食價格穩定,幷且容易儲藏,而番茄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比較大,趕上市場不景氣甚至還要賠錢,因此,如果稻穀價格合理的話,他們也會考慮種植。
雖然不少經濟作物的種植大戶都表示糧食漲價他們才願種糧,重慶市農業局副局長張洪松却幷不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爲,如果完全根據市場來調節這個價格的話,那後果不堪設想。
張洪松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糧價低于國際糧價雖不合理,但糧食屬于剛性消費品,它的價格一漲,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會跟著上漲,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最受傷害的就是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外出打工的人。
張洪松:“家里有田的,還再繼續種糧的這一部分農民可能損失比較小,但是你從全國總體來講,我們2億多打工仔,這些人他得吃糧啊。”
此外,張洪松還告訴記者,一些農民高價流轉土地,雖然造成了承包大戶種植糧食沒有利潤空間,只能發展經濟作物,造成了糧食供應的不足,但由于沒有相應的條例限制這樣的行爲,因此農業部門也無法强制幹涉。
張洪松:“城里面有低保,十年以後就吃低保,農民低保哪里來,農民收這個租金,實際上就是維持基本生計的一個要求,國家的政策實際上就是傾向于他們,他們是弱勢群體。”
一方面,重慶要控制糧價不能快速上漲,另一方面,重慶大量的耕地却轉向非糧的經濟作物,同時農民對自種的土地也缺乏足够的積極性,對這種現象,張洪松告訴記者,他們雖然不斷的摸索高産的種糧技術,但同時他也呼籲,在糧價不漲的情況下,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國家還應加大種糧的補貼。
張洪松:“國家應該從關注民生的角度來加大對種糧的補貼,强化農業的基礎設施,把錢投在這一塊上,加强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産的機械化的裝備水平,通過擴大規模經營來提高效益。”
半小時觀察:農民爲何不種糧?
這幾天,我們注意到,國際糧食價格節節攀升,已經給糧食進口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不少國家,糧食問題已經不再是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演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糧食價格的上漲和國家的扶持政策應該會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是片中的現實卻是:因爲種子、化肥的價格上漲,農民們非但沒能從糧價上漲中真正獲益,反而因爲種地沒有收益而喪失了種糧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出台的處罰措施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撂荒問題。糧價上漲,農民却不願種糧的怪圈,成爲困擾我們的一個大麻煩。
面對這種現實,單靠行政處罰手段或市場手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一方面需要國家加大對農民種糧的補貼,另一方面也需要相關部門在種子、農藥、化肥這些與農民收入息息相關的生産原料價格方面加强調控。
現在農村已經出現了轉租土地的新現象。對于這種現象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我們的有關部門需要創造性地思考問題,進行制度方面的創新,用制度規範土地轉租行爲,一方面使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使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機械化、集約化耕種,提高生産效率和單位産量。只要能規範好、管理好轉租行爲,那麽農村出現的轉租現象也不失爲提高農民收益、提高糧食産量的新思路。(來源:央視《經濟半小時》 ) |